让学习单奏响语文自主学习之歌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落实这一基本理念,教师一改“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从教的设计走向学的设计,将学习单作为自学媒介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文章从预学单、导学单和延学单的不同设计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预学单;导学单;延学单;自主学习
学习单,“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强调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都面向学生的综合发展,“单”落实在学习单的文本形式。根据学习单的使用过程可将其分为预学单、导学单和延学单。为了让学习单在不同的时间段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巧设预学单,让学生在课前学有所向;其次活学导学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悟;最后妙用延学单,让学生在课后学以致用。
一、 巧设预学单,学有所向
预学单,就是学生课前进行自主预习的学习单。课前预学单的出现,使得课前预习不再形同虚设。在预学单中可以“以学定教”渗透学法,激发兴趣联结经验,发展个性思维可视,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学法渗透,提高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与文本间的互动,首先可以让学生借助预学单自主地走进文本。在预学单中设计“读、写、思、查”四大基础板块,教师再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加以补充,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读”侧重于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写”落实了课前对重点字词句的积累,“思”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查”是在“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解惑。实践表明,融合“读、写、思、查”的预学单,对正处于习惯养成和自学能力培养初级阶段的一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格外受用的。
(二)经验联结,激发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基于已有的知识而建构起来的。当学生面对新的知识时,陌生的字眼通常会使他们望而却步。然而如果在预学单中有针对性地将已有经验与所学课文巧妙联结,形成“与我有关”的内在勾连,那么陌生的文本便不再冰冷,而是充满温度,趣味十足。
如部编版二下《开满鲜花的小路》的预学单中根据“知道美好礼物的含义,了解生活中美好的礼物”的教学重点,增设“晒礼物”的任务,让学生提前晒出生活中觉得最美好的礼物,将礼物用绘画或照片的形式呈现在预学单中,并写下认为最美好的理由,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文本时联系自身的经验更好地感受长颈鹿大叔寄给鼹鼠先生的花籽是多么美好的礼物,激发学习的兴趣,感悟共享的快乐。
(三)思维可视,发展个性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是简单地被动获取信息,而是应主动地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便可较好地实现对知识的再建构,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因此教师可在预学单中增设画思维导图的环节,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运用自己喜欢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泡泡图、树状图、鱼骨图等整合课前获取的信息,再通过课堂上互动与交流,对思维导图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如在部编版三下《花钟》的预学单中设计“画一画”的环节,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第一自然段完成花钟图”,此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各种花卉的开花时间,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再如三下《漏》的预学单中根据“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的教学重点,可设计“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老虎和贼的逃跑路线”,此设计有助于学生理清文本脉络,提高之后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 活学导学单,学有所悟
导学单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学习媒介,,极大地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的转变,由“单一对话”到“思维激荡”的提升,活跃了课堂,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从内容上,可将导学单分为自主式导学单、合作式导学单和体验式导学单。
(一)自主式导学单——亲身体验,由“内”而“外”
自主式导学单,主要是课堂上针对个体自学的学习单。导学单注重学生将阅读活动中的内在感受和体验外化而出,具有针对性和课堂时效性。借助自主式導学单,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读出大意、品出异同”。
1. 读出大意
学生遇到篇幅较长的文本,往往理不清文章大意。针对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在导学单中设计填空式的流程图,引导学生从文本提取关键信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如部编版三下《漏》的导学单设计:
默读课文,试着用简单的词语把缺漏的词语补充完整,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
惦记驴→( )→吓跑→( )→( )→吓昏了→( )
2. 品出异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学单,引导学生从体裁相同的文章中,找出差异,从而感悟作者不同的情感。如部编版五下《送元二使安西》和课外古诗《别董大》在体裁上都是送别诗,但是离别时的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通过对比,避免了学生对送别诗只能“写哀景表哀情”的思维定势。导学单设计如下:
(二)合作式导学单——合作探讨,以“一”换“多”
合作式导学单,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开展小组的共学活动,指导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加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合作探讨式导学单作为媒介,真正高效地实现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如在部编版四上《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根据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可设计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整理一份小组的“问题清单”,并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体验式导学单——角色扮演,化“客”为“主”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角色进行扮演,有助于深入走进文本,真切地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但如何让语文课堂的角色扮演达到“活”而不“乱”的状态呢?就需教师在备课阶段根据学情和课标进行合理的设计,明确导学单上的角色分配以及任务要求,既要满足全员参与,又要尊重个性化差异,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如部编版二下《青蛙卖泥塘》的导学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