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班主任的工作就是烦琐而平凡的,但是还能够从其中感受到旁人没有办法感受的幸福,看着小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就会感到欣慰。班主任能够通过“指导孩子家长来转变课堂教育方式,以此来营造和谐家庭的氛围”“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提升学习的兴趣”等策略,驱散小学生内心的阴霾,使得他们能够建立自强、自爱与自信的人生信念,从而阳光学习以及阳光生活。
关键词:小学;问题学生;转化
一、 引言
“问题学生”就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问题学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学生本性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的情况,走入学生的内心。运用人性关怀来感染学生,他们会逐渐地发生转变,然而在此期间,,班主任又该做什么工作呢?笔者希望就自身所任教小学为例,进行一定说明。
二、 “问题学生”的定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最头疼的莫过于“问题学生”,即那些在思想、学习或者行为等方面具有偏差的学生。经常表现在:漠视校规与校纪,逆反的心理比较强,意志力比较薄弱,在学习上不求进步,无良好行为习惯,在学习与生活当中经常会出现错误,而且还会反复犯错,自控的能力比较弱。
譬如,在班级里有一对龙凤胎,A同学是龙凤胎的女生,B同学是龙凤胎的男生,两个孩子都显得比较瘦弱,但是女生成绩好些,男生习惯和成绩相对差一点。女生每隔几天就会“爆发”一次,不听任何劝告,哭着喊妈妈,想回家之类的话,谁去劝告就踢谁,最严重的一次把教学处主任踢了,大家都束手无策。还有一次在校门口就大哭起来,义工家长都拉不住,经常早晨哭着在班级门口发呆,老师去了解情况她就逃跑。此外,还喜欢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请假,经常一天说三五次肚子疼,去了医务室也没有任何问题。通过家访得知爸妈和叔叔婶婶分开养育两个孩子,孩子从小体弱,妈妈格外关心,幼儿园也有闹的时候就一次休息三个月,后来妈妈又生了妹妹,感觉失宠,开始争夺妈妈的爱。
针对龙凤胎问题已然成了社会关注焦点,尤其是我国全新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之下,问题的学生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这除了给国家及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带来隐患之外,还对每个家庭及学生本身而言,将会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问题学生”的有效转化具有至关重要实践的意义。
三、 小学问题学生的成因
(一)家庭责任
家庭对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良家庭的因素可以影响孩子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家庭溺爱、家庭暴力与家庭结构的缺失等。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均为独生子女,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会导致小学生养成任性的性格。反之很多孩子家长通常以粗暴行为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孩子们要求过于严苛。多数孩子就能够表现为品行不端以及厌学与出走等行为。
(二)学校教育
学校就是进行课堂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学生的成长和学校与教师具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比较偏重“应试教育”,我国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够平衡。在现实生活中,学校为声誉及利益通常在实施应试教育,使得小学生学业的压力比较大,出现了学习困难、思想扭曲等问题。教师教育的观念也比较滞后,不能够公平地对待以及尊重每名学生,使得师生的关系较为紧张,从而师生之间不能够和谐地沟通,教师就不可以及时掌握孩子们身心当中出现的问题。
(三)社会环境
环境对孩子身心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一样的环境可以造就不一样的人,由于小学生缺乏一定的辨识力,所以在社会环境当中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巨大,良好的环境就是保护他们必要的条件,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在摧残学生身心的健康。市场意识及商品意识强化,升学教育根深蒂固,淡化学生求学的动机。
(四)学生自身问题
内因通常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决定其发展轨迹。首先,遗传就决定人們的部分性格的特征,但是由于后天不当教育引起的问题。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恰又因为其意志比较薄弱,自控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还会出现“明知故犯”等现象。
四、 小学问题学生转化的有效策略
(一)指导家长改变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案例1:C同学是个让人非常头疼的孩子,一年级上学期入学时抱着外婆不进教室,被我用小礼物留下后,和同学相处明显有困难。凡是靠近或者稍微触碰了他就会睚眦必报,会用头顶同学的肚子、吐口水、说脏话、推打同学,最多的时候一个上午被投诉12次,能够连续打同学40下;排队不允许别人靠近;做操故意挑衅同学;体育课不服从管理;云课堂无法上;其他课程走神严重;拒绝考试,期末时告诉老师“我不会”就低头玩尺子;推卸责任,不说实话。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孩子的品质、心理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家庭教育方式。当我发现了C同学心理有问题时,我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了联系。首先是电话联系,然后是家访,通过家访了解到孩子父母工作繁忙,每天9点才能到家,缺乏沟通;父亲和他都是独子,奶奶年迈,从小由外婆带大,溺爱严重。孩子由于从小和父母交流少,缺乏安全感,会过分地保护自己,显得比较敏感,不允许其他人侵犯自己的“领地”;由于独生子,外婆一切以他为中心,他就不懂得分享和谦让;家庭的过分保护让他失去了对“责任感”的理解机会;父亲简单粗暴的惩罚措施让他不敢讲真话。
针对这种情况,我需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多次家访,双边教育形成合力;在班级给他安排了一个收发电话手表的任务,培养他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推荐适合的书目给家长,让家长有正确的手段;多鼓励,多聊天,发现他能帮助同学后公开表扬“C同学刚才主动捡起同学的纸巾扔进垃圾桶,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给他梳理积极正面的榜样,如“大家看,小明同学被后面的同学推了一下,并没有着急,还接受了同学的歉意,很大气!老师喜欢这样的同学。”除此之外,我还建议爸爸妈妈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必须协调一致,平时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