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拓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1-01-29 15:00 来源:考试周刊杂志 点击:
摘 要:小学数学拓展课堂的教学是根据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以训练学生思维为目的,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数学拓展教学为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需求,旨在让学生掌握数学教材的基础知识后,又对基础知识的内容体系进行延伸、拓展,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取新知,通过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反思等提升数学素养。文章从数学文化、数学知识、操作探究、数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探究,努力培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拓展课堂;数学文化;数学知识;操作探究;数学方法
数学这门学科逻辑性、抽象性都比较强,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对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说明了数学教材不再是学生的整个世界,而现实世界才是学生的学习教材,教师重复地讲授教材上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小学数学拓展教学能有效满足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及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快地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深知拓展教学的优势,课堂教学的拓展已得到不少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一味搜集众多习题,让学生反复练习以为习题的形式越多,就是拓展越多。这样学生很难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越来越对对数学学习产生抗拒排斥心理,导致其在面对综合性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反感。也有教师在进行拓展环节时,极力去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源,许多学生在面对教师这种不融洽的过度拓展时应接不暇,久而久之则望而生厌。
这两种情况都曲解了数学课堂拓展教学的真正含义,反而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味、深奥晦涩,因此对课堂教学的数学知识产生厌倦抗拒心理,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布置大量拓展习题、盲目整合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经验,反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反感厌恶之情,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興趣。基于此,笔者认为重新审视数学拓展教学是有必要的,如何让教学拓展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一、 拓展数学文化,开阔学生视野
作为基本的人类文化,数学文化不仅囊括了教材的基础知识,还包括了数学艺术、数学精神、数学思维等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的融合教育,不仅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增添浓厚的数学文化色彩,还能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真正得到数学文化熏陶,感受数学艺术之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因此,教师应积极灵活地进行数学文化方面的拓展教学,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拓展数学文化时,笔者发现通过微课、视频或音频效果最好,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种下探究数学文化的种子。如执教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周长》时,教师通过微课拓展介绍圆周率的历史,从阿基米德发现了“当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时,它的形状就越接近圆”、刘徽的“割圆术”到我国古代南北朝的伟大数学家祖冲之用竹片作的筹码计算,他夜以继日、成年累月,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之后的七位,也就是精确到了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极大拉近了孩子们与数学家之间的距离,数学家孜孜不倦的求知态度、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和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深深感染了学生,更坚定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这样的教学与其说是探索知识背后的秘密,不如说是数学精神的洗礼和文化的熏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拓展数学课外阅读,运用数学文化的素材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通过介绍数学知识的历史及发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拓展教学传递数学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历史文化,感受数学知识的源远流长,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拓展数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主动好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将旧知与新知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时,通过观察比较和小组讨论,学生得出两种交换律的相同点后,教师进行拓展教学,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减法和除法有没有交换律,先让学生猜测,讨论验证,真正发现交换律中存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和验证能力。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从发现的规律中去思考、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既有趣又有意义的探究,加深学生对交换律这一模型的感知,掌握了“猜测—验证—总结—运用”的学习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立足于原有的认知,对交换律进行进一步的深层建构、生长,在辨析中感悟交换律的本质,使交换律的意义得以深化,也使学生积累了探索运算律的活动经验,为后续探索结合率、乘法分配律提供了借鉴,对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又如,颜老师执教《倍数与因数》一课,在课末向学生拓展介绍了对完美数的认识。稀少而有趣的完美数,像6有1、2、3、6这几个因数,像6这样的数的关系是:1+2+3=6叫做完全数(也叫完美数)。28也是完全数,而8则不是,因为1+2+4=7。完全数非常稀少,到2004年,人们在无穷无尽的自然数里,一共找到了40个完全数。一次次的拓展教学后,数字在学生眼中不再单调枯燥,数学变得生动又直观,原本符号化、抽象性的数学运算律也变得更加形象、立体,学生深刻感受到运算律的神秘,激发继续探究数学的欲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发展,树立现代教育观,关注教学合一,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探究丰富多彩的数学拓展知识、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充满智趣的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 拓展操作探究,培养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