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年轻一代的光荣使命。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贯彻实施,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文章围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展开全面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策略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尤其对初中语文来说,教材当中所收录的古诗词不仅在架构组成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诗词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也得到切实体现。因此,在实践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应当冲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瓶颈,运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和走近璀璨生辉的传统文化,以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 引入诗词背景,感悟诗人情怀
古诗词或大气磅礴,或精雕细琢,或云淡风轻,或踌躇满志,与小学古诗词相比,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其意更深,其境更远,诗人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也更加复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这一璀璨的传统诗词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结,教师在讲述古诗词释义之前,可以先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然后逐步深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创作诗词时的真实心理,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古诗词的意境当中。
以曹操创作的《观沧海》为例,全诗内容如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从全诗的文字架构看,彰显出大气磅礴之势。为了更加深入地挖掘这首诗的内涵,读懂曹操创作这首诗的初衷与真情实感,教师首先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向学生交代清楚。
这首诗是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至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时兴起而作。这首诗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后来,曹操也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当学生了解了诗词的创作背景后,能够快速融入真实的诗词意境当中。与此同时,对我国传统的古诗词文化也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为继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传统诗词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运用类比手法,探寻共性关系
类比手法就是对同一类别或者创作风格相近的古诗词进行横向比对,并找出类比对象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提取出古诗词的共性点,学生可以围绕共性点展开讨论,形成个人的独立观点。这种方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能够将学生与古诗词融为一体,对深入了解古诗词内涵,掌握更多的诗词知识将大有帮助。
以唐朝诗人杜甫创作的《江南逢李龟年》与李白创作的《峨眉山月歌》为例,《江南逢李龟年》的全诗内容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峨眉山月歌》的全诗内容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两首诗从题目上看并无直接关联,但是,诗词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学生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点,《江南逢李龟年》主要体现在对人的依依不舍方面,而《峨眉山月歌》主要体现在对景的恋恋不舍的情节,两首诗紧紧围绕着“情感”这条主线展开,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引发情感共鸣,进而被两位诗人内心深处隐藏的真情实感而深深打动。当学生找到两首诗的情感主线后,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抓住古诗词的核心点,并逐渐对诗词这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 借助视频影像,融入诗词意境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代文人墨客都热衷于诗词这种简单精练的创作风格,常常运用这种方式抒发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因此,从传承下来的多如繁星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多数古诗词都是一种真实情感的宣泄与表达,而且也能够影射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词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古诗词当中描写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但能够产生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与古诗词的真实意境亲密接触。
以唐朝诗人崔颢创作的《黄鹤楼》为例,这首诗的全文内容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主要描写了过去的仙人已经乘鹤而去,现在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千百年来,黄鹤不曾归来,只有悠悠的白云在空中飘荡。在阳光的照耀下,汉阳的樹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碧连天,天色已晚,此时眺望远方,我的故乡在哪里?眼前只有一片雾霭笼罩在江面之上,不禁让人的心里泛起点点思乡之愁。当教师讲述完诗词的大致含义后,可以将黄鹤楼的真实场景展现在投影屏幕上面,学生看到黄鹤楼这一景观时,内心深处会升腾起无限的忧伤,而这种感受恰恰与诗人的思乡之情耦合到一起,并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诗词场景当中。接下来,教师可以逐字逐句对黄鹤楼这首诗进行精讲,并将有关于黄鹤楼的故事与学生一起分享,这样更利于快速吸收古诗词知识。
四、 主题辩论活动,精解诗词寓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性思维已经日渐成熟,分析判断问题能够有理有据、有板有眼,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开展主题辩论活动,辩论主题主要围绕一首诗词的两个对立面寓意展开。首先将学生划分正方反方两个辩论小组,在辩论过程中,在每一个小组当中选择一名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立场,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与辩论,并比较一下哪一个小组的论据更加充分,论点更加鲜明,论断更具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