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单元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设计初探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文章主要探讨高中文言文的单元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设计问题。所谓高中文言文的单元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文言文教学中,针对课文以单元为单位编排组织在一起的教材特点,在教学设计时设置并圍绕一组议题,引导、组织学生以每节课单议题、多课节多议题的课堂构成形式,展开系列化的自主比较阅读教学,以求发展学生的观点,进行多方面的言语实践,进而提升其阅读思考力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文章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为例,试从学情以及单元课文的整体把握、群文阅读教学环节设计、课内议题及讨论交流设计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设计。
关键词: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 引言
文言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志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一种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
基于高一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和阅能力的客观学情,基于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念,从全面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语文素养的目标出发,对文言文单元完全可以采取单元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所谓高中文言文的单元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文言文教学中,针对课文以单元为单位编排组织在一起的教材特点,在教学设计时设置并围绕一组议题,引导、组织学生以每节课单议题、多课节多议题的课堂构成形式,展开系列化的自主比较阅读教学,以求发展学生的观点,进行多方面的言语实践,进而提升其阅读和思考力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
那么,如果采取这种单元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该如何展开教学设计呢?
二、 文言文单元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设计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从学情以及单元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学环节设计、课内讨论议题及交流设计这三个方面来设计并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以保证阅读教学的有序化、阅读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一)学情及单元课文的整体把握
对于文言文教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从学情而言,初中生进入高中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文言文字、词、句和语法基础知识,具有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来展开阅读的一定能力。就课文来看,所选课文都是浅显的典范文言文,文下有较为详尽的注解,学生也有相关的注释资料和工具书,因此,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展文言文单元的群文阅读教学。
以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为例,这个单元安排了三篇古代历史散文,均为叙事类经典文言文。篇章分别是选自《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和司马迁《史记》的《鸿门宴》。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为从文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借鉴其中的叙事艺术。学习时,要求通过反复朗读来用心体会文言叙事的简洁之美,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就本单元的课文而言,这三篇课文中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学常识、历史背景、字词句及语法、写作借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众多知识点,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首次接触的三篇非常重要的文言文。课文内容基本涵盖了高中文言文学习中需要学习掌握的较多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基础知识,另外还有几乎所有的文言特殊句式的语法知识点。因此,在设计阅读教学环节时,需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多课时进行,设计时采取一个议题一课时,多课时议题系列化衔接发展。
(二)教学环节设计的思路
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遵循从课外到课内,从课内又到课外的思路展开。
所谓课外,指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除了基本的朗读课文熟悉文本外,还要利用工具书了解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和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做好文化知识的分类积累。以此单元为例,就三篇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而言,需要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来完成对《左传》《战国策》《史记》三书内容、作者以及相关时代背景的了解,建立对中国古代史传文学体裁类型的基本认识,知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体裁的基本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
所谓课内,指根据设置的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在三篇文章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悟生成过程中先做出自己的判断取舍,展开专门的讨论和总结,借此来发展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以求在个性化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训练学生如何提高文本阅读效率和实现阅读效果。
从课外到课内,是指把课前预习和课内的阅读及议题设计联系起来,通过有序的比较阅读和有效讨论予以落实明确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通过课内有针对性的讨论交流来完成,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和教材特点做好有效的讨论交流议题设计。
所谓的从课内到课外,就是在课内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阅读经验和议题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整理课内比较阅读所得,并反思自己的阅读得失,然后利用相关的配套练习来完成认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拓展延伸,从而完成一个“课前预习——课内群阅读学习——课后复习巩固”的完整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