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 让初中语文教学更加精彩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教学做合一”这个教育思想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大有裨益。文章主要就“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思想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了语文课堂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去有效地学习,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思考,从而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平,,使语文的阳光照在学生的心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做合一”;自主;生活;实践
一、 引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在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理论中,特别地强调了做的重要性,因为“教、学、做”三者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做才是教和学的中心,那么什么是做呢?就现代教育理论而言,就是实践,而实践性也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本质属性,学生只有真正地去学,真正在实践中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语文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策略是以学生学的程度而决定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满堂灌”的讲解课文内容,必须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学会听、说、读、写、思、行。
由此,“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广大教师应积极更新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善于通过多元途径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促使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取得质的飞跃,实现多赢。那么,怎样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呢?文章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二、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勇气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大有裨益。在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呈现出睿智的思想,这样的思想交流中,语文素养是可以获得极大提升的。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教学做合一”需要这样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展开教学活动前提和保障,只有学生信任自己的教师,教师才能授之以渔。做是教和学的核心,故而,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彼此尊重,这样学生才能实做,才能真正从内心产生自主学习的勇气。
例如,在《秋天的怀念》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使课堂中情感氛围更加浓郁,“同学们,这是一篇与母亲有关的文章,我们现在已经长大了,但是母亲的关心却始终也没有变少,他们对我们的爱有增无减,老师的母亲就是这样,每次放假回家,母亲总是会站在门口等待,到了家什么都不用做,坦然接受着母亲为我做的一切。同学们,你们的母亲是怎样的呢?你有没有与自己的母亲发生过矛盾呢?”大家开始叽叽喳喳的讨论起来,有了和谐的交流环境,学生就会畅所欲言,而这环境的构建中,不能少了教师的参与,只有教师在情感与学生产生一致性,那么他们就能够在课堂上敞露心扉,交流表达能力就会增强,学习自主意识也会增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做中教、做中學”,教师教学方法要依据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学生学习方法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面对正处在叛逆期的初中生,他们正在紧紧地关闭自己与他人交流的大门,在这个时期,如果教师不能使其思想完全呈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去学和做,那么他们的思维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更不能谈及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了。
三、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初中语文是中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其科学、系统学习语文知识重要过程。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一种教育法。在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关键,生活中处处有着语文的身影,教师要积极挖掘出文本中的生活化元素,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这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初中语文篇目中很多内容都显示出了生活的多样性,既有鸟语花香,又有荆棘丛生,那么怎样在课堂中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呢?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相关的拓展,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关注语文的生活教育意义,使语文变得亲切而又有温度。
例如,在《卖油翁》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疏通文意,在疏通文意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背后的深层精神内核,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惊人才能,“大家来思考,他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初中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已经很强了,他们基本上能够通过问题看到本质,“老师,就是熟练,熟练了就能像他这样了。”“大家来思考,真的只是熟练吗?我们联系一下生活中的事情,比如学习,仅仅机械地抄写,没有思考能不能学好?让你每天做一件同样的事情,你能坚持多久呢?”学生们被老师我的问题吸引了,他们开始拓展思考,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建立了联系,语文在他们心中变得更有效了。那如何促使初中生更好地认真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语文教师需要立足教材,联系实际尤为关键。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是为了教而教,架空了教材,学生不能在其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也不能在语文课堂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淡化了语文的实用性,只有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细嗅生活之芬芳。
四、 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这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原话,这足以看出学生主体学习的方法就是做,只有自己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做,才能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欲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词值得我们教育者去深思,那就是“解放”,“教学做合一”需要解放学生的思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创新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授之以渔,而后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使初中生真正学会学习语文。
例如,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消息的阅读方法,在语文学习中,筛选语段的关键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这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备能力。那么如何在一则消息中把握关键的信息呢?“同学们,消息的新闻性很强,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发现它的‘新’,找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的内容以及事件造成的影响这几个关键性的信息,因此来提升阅读的有效性。”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再去阅读几则新闻内容,使其学会举一反三,且能应对各种题材的语段。授之以渔,而后自律,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告诉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基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