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基于核心素养 构建思辨语文课堂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是,通过学习和灵活运用语言文字,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思维的成长,达到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呈现。在思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以儿童语言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基础上启迪思维,指向儿童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思辨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语言;思辨能力
  有人说过,如果把课程视为书本,孩子们可能会成为书呆子,如果把课程视为整个世界,孩子们可能会拥有驾驭世界的力量。为此,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致力建构丰富的“课程图谱”已成必然。如何改变当今课程的碎片化格局,通过盘活资源,加强学科间的统整、学科与活动的统整,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我以《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为例,谈“如何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思辨性语文课堂”的几点教学新主张。
  “思辨”是思考、辨析的意思。思辨语文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思辨观念而形成的语文学习方式与教学形态,构建思辨性的语文课堂,是在以儿童语言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基础上启迪思维,指向儿童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以学启思,以思促学,学与思相辅相成”是构建思辨性语文课堂的关键所在,它强调学习中学生的独立自主,以个性的思考介入语文学习,强调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在学生、教师、文本、生活的积极互动中,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理出学生已有的经验或认知,设置明确的教学步骤或环节,为学生搭建一个积极对话的空间与平台,支持学生有效进行语言理解与运用,从而达到学思并举。
  一、 融合生活,唤醒情感共鸣
  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广阔了。”我们不能只是唯教材地教,而忽视了文本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远离生活,,文本就没了灵魂,没了血肉。因此,在深耕教材的同时应把握育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开发,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域。在教学《父亲、树林和鸟》这篇文章之前,我先挖掘出社会上依旧存在并且广受媒体关注的环保话题:目前,世界上有一部分的生态猎人,他们用猎枪帮助并维持着生态的平衡问题,而有一部分猎人相反地在残忍地猎杀动物,当被问及猎杀野生动物的动机时,他们还大言不惭地说这么做是在保护环境,防止某些动物过度繁殖。那么猎人是在以手中猎枪维护生态平衡?或者猎人的猎杀正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在课前的精彩五分钟环节,我让担任新闻播报的同學进行相关的新闻报道,通过两组不同的画面和文字,引导孩子去关心生存环境、自然与生命等问题,通过感官认知与思维的唤醒,有效地引发其思辨的兴趣,激荡起文本与学生情感的共鸣。
  二、 以疑促思,找准思辨入口
  “思辨,在思想中;思辨,在聆听中”这是我对思辨语文课堂学习的深层感悟,思辨语文课堂就是从“疑”开始的,首先要教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于无疑处生疑。《父亲、树林和鸟》一文,我们就从“父亲到底是不是猎人”这个具体问题作为学习的“切入点”,孩子们奔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深处,他们的学习就这样自然真实地发生。整堂课上,孩子们围绕着这个问题而展开了思考、合作、交流、对话、倾听等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不仅仅站在“倾听者”“欣赏者”的姿态学习,还是站在“解读者”“审思者”的姿态进行深度的语文学习。
  三、 搭设支架,解决思维难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认为,儿童解决问题的已有水平和教师教学目标中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存在着距离。因此,我们要善于在学生文本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搭设“脚手架”,让学生在言语理解、情感体验思维、启迪等方面得到提升。《父亲、树林和鸟》一课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是好奇、怀疑、审慎,通过质疑与求证、对话与反思的学习过程,从而达到语言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提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预见及去除学生学习前可能存在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性的思维障碍,根据学情实际,最大限度地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思维的阻塞点上搭设“支架”,让学生在掌握文本内容的同时,也受到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一)搭在文本解读的困惑点
  因为学生的阅历、知识、经验、思维品质等原因,其对文本理解难以一步到位,在关键节点上可能会陷入困境。教学《父亲、树林和鸟》一课,要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不同观点展开论述,那么就要认真阅读课文,从文本中寻找相关的信息为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为了培养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且内化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完成一个“从文本到思维再到语言”的学习过程,我在关键处为学生搭设一个“脚手架”,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通过发散性的思维,采用图文结合进行梳理和概括,以便于学生能做到要点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二)搭在思维发展的阻碍点
  针对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升,我们不仅要关注生命个体的言语表达能力,更要创设情境,将倾听、思考、表达有机联结,加强交流和互动。于是,当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出自己的观点之后,我先让学生观看“河口市小学生辩论赛”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辩论”“如何完成辩论赛”“辩论赛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则必须遵守”,通过学习和观摩,使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备辩论者的气质。接着,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究,让他们选取正反方进行自由攻辩,让孩子们在自我思考和辩论的思维碰撞中实现交流相长以及思维与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最后,我们还挑选了几个小组进行辩论赛的展示,在激烈的辩论中,在一次次的思维交锋中,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学生的智慧火花被点燃,享受到了语文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言语自信。
  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是:通过学习和灵活运用语言文字,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思维的成长,达到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呈现。在思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一个辩题唤醒学生异样思维的碰撞,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对文本进行理解、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从而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真实观点,在读与思、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基于电子政务环境下高校档案利用服务的创新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
基于现代电磁场理论研究
基于Camtasia Studio的信息技术类微课的制作
民族文化素养在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培养
基于EOP模式的高职英语教改研究概述
古诗品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关联性研究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英语课堂问答策略的探索
在学校班级管理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风险控制的创业板市场研究
基于JAVA的动态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ZigBee技术的温室环境监控系统相关研究
美、英、日、朝四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
基于信息交流视角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书画产品机械革新的传统文化促进措施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