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田福录
摘 要: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承载着众多传统美德,如诚信友爱、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等,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基于此,本文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就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
一、 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融合中华传统美德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就学生而言,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中,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同,避免角色的混乱,对民族和国家有更深刻的认识,生成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埋下理想的种子,为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奠定思想基础。
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而言,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同时,也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同时,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而言是一次去粗取精的历程,将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融合。
因而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不仅传承发展了中华传统美德,更是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
(二)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中需注意的问题
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发展存在诸多益处,但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中华传统美德融合发展还要考虑到学生、教材、生活实际等诸多因素,仍然有诸多问题需引起注意。
其一,中华传统美德的选取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故事、名家典籍中蕴藏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因素,其中有非常符合当下时代发展趋势的内容,同时也有与时代发展相悖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素材的选择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顺应时代潮流的优秀典籍,如在九年级上册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材中第四单元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中就可以运用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团结统一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传统中由来已久,无数历史事实已然证明只有团结统一才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富强的科学发展道路。
其二,中华传统美德的选取要契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是集合诸多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同编写的在全国推广实施的教材,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深入解读教材,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选择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适宜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本,中华传统美德的渗入是辅,注意处理好二者之间的主次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双重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注意把握好度,过多地渗入中华传统美德内涵,忽略了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备课负担,还容易使学生陷入混乱,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其三,中华传统美德的选取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發展的另一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孩子比较叛逆,传统的说教有时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在传统美德的融合中也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内容,如对课堂氛围过于活跃,学生思维发散性强的班级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侧重于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经典内容,对课堂氛围较沉闷,学生课堂不太积极的班级,在选取课堂素材时要选择启发性强,利于学生积极发言的素材,同时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甚远的案例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选取素材中也应注意到。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共通性,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案例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 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的措施
(一)深挖切入点,促进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
将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首先要找到切入点,一般而言主要包括学生、教材和生活三个途径。
就学生而言,选择以学生作为切入点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兴趣爱好,首先要和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细心发现学生成长中的困惑烦恼。接着针对学生生活中的道德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在适当地时候引入中华传统美德的案例为学生答疑解惑,以学生作为切入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以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为例,其中以礼待人这一课中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成长时期,对社会上存在的不礼貌现象和在学校接受的礼貌教育相违背时存在困惑,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可能造成学生的角色混乱,甚至误入歧途,因而在这一章节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经据典,引导学生在面对不礼貌的行为时,我国传统美德中提倡的正确做法,帮助学生重塑以礼待人的信心。
就教材而言,选择以教材作为切入点就要详细透彻地解读教材,在深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立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教材内容承载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典故或实际案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中有一个小节讲的是诚实守信,在讲解过程中,就可以渗入“曾子杀猪”“城门立木”的典故,让学生明白诚信对做人、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就生活而言,选择以生活作为切入点就要深入到生活中去,了解当下关于道德与法治的热点话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有更深刻的体会,如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中就可以结合当下特殊情况让学生谈谈对奋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和冒着生命危险为人民服务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以及严格遵照要求居家隔离的学生的体会,结合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对责任、对奉献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