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与议题式教学实现深度契合的策略分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李红
摘 要:当下议题式教学正悄然地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高中政治课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正在发生议题教方式与议题学方式的改进。方式与教学在实践中结合,在实践中发展,如何深度契合?本文从价值引领、基于教材、高阶思维三个方面阐述二者在深度方面的契合之处。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议题教学方式;深度契合
“方式助教学,深度助效果”,议题式教学方式从2017年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来,高中政治课堂正在发生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政治课教学内容通过议题方式呈现,教学过程以大议题与小议题导推,教学目标用议题深化,学生在议题情境中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高中政治课堂致力于培育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致力于增强学生社会理解能力、参与能力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浅学到深度学习过程。深度教学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深度教学是政治课堂的追求、尝试和收获。
一、 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议题式教学强调注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在议题式教学中要营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议题式教学是基于我国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广泛实践而开展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进一步的拓展,是课堂上让学生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科知识。议题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设计议题,也可以是学生生成的议题,这些议题不是给学生标准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议题教学范围中去探究答案,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对政治学科知识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采用议题式教学能够提升高中政治的教学效果,如何让高中政治课教学和议题式教学深度契合,是目前高中政治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教学任务。
二、 价值引领:高中政治课教学与议题式教学的深度契合
价值引领是高中政治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高中政治课的灵魂。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当下高中政治课的价值引领功能正在一步步深入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指出:“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议题这种教学方式本身的引入、引导和讨论功能,带给政治教师新的思考和挑战,一直在尝试和践行它所具备的价值引领功能。议题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的提出,在政治课堂上的采用及其实践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中政治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的教育课,有其独特的价值引领优势。议题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使政治课的价值引领优势凸显。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度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養与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新版教材必修二《经济与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我国的收入分配》,议题:为什么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对的?议题一:探讨为什么新时代劳动者最美?热点情境材料:2019年元旦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深情点赞快递小哥。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作为普通劳动者中的新职业群体,快递小哥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开篇议题材料对学生进行了正能量引导劳动光荣观。议题二:点赞橄榄型分配。思辨:能否消除贫困?正反两方代表,阐述理由,在思辨中感悟解决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学生明确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能消除贫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共享发展的理念,解决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最后,通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基本制度的新论述,我国的分配制度上升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之一,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回归本课大议题:为什么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对的?坚持制度自信,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本议题教学学生在经济生活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三、 基于教材:高中思想政治课与议题式教学的深度契合
高中政治课教学都是基于教材的教学,政治课堂的议题内容也均是来自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前言部分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指出:“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议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同时二者皆是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只有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教学,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整合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每一节政治课都是教师加工过的课,上课的内容来自教材,以教材为本,加工教材形成自己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加料与拔高,让自己的课堂变成了有深度的课堂。而议题是在对教材的内容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大脑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化,所创造出来的。议题本身的可议论性、思辨性、引导性等使其从创造出来就具备高于教材的品格。
脱离教材,课堂与方式都将会失去它应有的基调。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课堂与方式都将大放色彩。教材不仅是老师的抓手,也是学生的抓手。走进教材、阅读教材、思考教材、在教材中找知识提能力。学生从触摸教材开始,围绕教师设计的议题,动眼在教材找、动手在教材画、动脑思议题想议题、由一人思到同学们合作思合作探讨,学生伴随教材,伴随议题一步步进入深度学习。
例如,新版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议题:人大代表为什么能?议题从本课教材人大及人大代表的基础知识,对本框知识的概括,一个为什么能,点拨学生的大单元意识,思考探究为什么能?深入思考方可得出是我国的国体所决定的,人大代表的能是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与广泛性的体现。学生基于教材的探知,知识内在逻辑性加强。议题一:如何看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此议题是对教材人大知识的提升,需要学生先走进教材人大的性质、地位、构成、权力等。设计一个探究活动:探究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的职权及其关系。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高于教材的认识得出人大与其他机关的监督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都要接受党的统一领导。议题二:怎样看人大代表的作用?设计一个分享活动:举办“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演讲会,让学生分享做人大代表的感言。在分享中教材里的知识——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活动方式、性质、职权都一一呈现出来。同时又增强学生使命感与参与政治活动兴趣。训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公共参与能力。教师进一步提升设问,回馈总议题,人大代表首先是一位公民,,公民具有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人大代表肯定也具有,学生对人大代表权利的认识提高到既有自己特有的4个又有公民都有的3个,共7个权利。高于教材对人大代表职权的认识。总议题:人大代表为什么能?强调本框人大代表能的原因所在其特有的4个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