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蔡志贤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象是儿童,教学内容也是针对儿童设计的,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是从知识出发设计教学,没有真正研究儿童学习的需求,没有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和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差距。由于儿童本位意识缺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也难以真正满足儿童的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儿童视野,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双向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视野;儿童本位
一、 引言
小学阶段时间跨度较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会经历较长时间的历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意识到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儿童成长需求的教学活动。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表达的重要工具,因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儿童的角度上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二、 儿童视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持续发展尚处在初始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因此,儿童在看待事物的观念和成年人看待事物的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距,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不相同的。而且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少注意儿童看待事物和教师看待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而是用自身的角度审视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这样的方式没有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从儿童的角度看待世界,导致教学活动难以满足儿童的需求。这样的教学活动导致儿童对语文学科失去兴趣,难以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教师也无法通过教学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趣,难以展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有儿童视野,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看待语文课程,审视自身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儿童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通过语文阅读活动拓宽自身的视野和知识面,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语文学科中包含的思想情感,进而培养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进一步延伸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体现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
三、 儿童视野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儿童本位意识缺失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按照教学大纲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结合班级内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制定教学策略。但在此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身心发展差异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针对班级内大部分学生的,一些学习水平較高的儿童,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激励,使儿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课程的内涵;针对学习水平较差的儿童,教师则需要更多的耐心进行引导,这需要教师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真正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因此难以在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中促进班级内儿童的整体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也难以体会到语文课程的魅力,没有学习激情,这种教学活动与儿童实际需求相背离的模式,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
(二)儿童视野形式化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儿童视野的内涵,没有真正践行尊重儿童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也没有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在教学活动中依然按照自身的主观思想推进教学。这种形式化的儿童视野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吸收到语文知识,也没有理解到语文学科中的情感体验,往往难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难以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形式上的儿童化导致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没有尊重儿童的真正需求,使得语文教学变得功利化。
(三)教学活动设计忽视儿童视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按照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内容填充。这种方式完全忽略儿童角度看待问题和教师之间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趋同,导致儿童容易出现思维定式,,不利于儿童的思维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儿童体验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往往会利用固定的模式:先让儿童分析句子中的词语运用的表达方式,再针对问题阐述表达方式带来的效果。这种刻板的思维模式限制了儿童的思维。这种方式导致教师只是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引导,没有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延伸。
四、 小学语文教学儿童视野的路径选择
(一)科学合理安排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需要儿童进行感悟和品位,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差异,他们看待事物和情感的体验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不应当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这样才能使儿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属于自身的情感,进而体验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明确课程的育人目标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引领儿童进行研究,使儿童明确自身通过语文课程学习所收获的体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为主,在教学活动设计完成后,应当站在儿童的视角审视自身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习需求,这样才能使儿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愉悦的体验,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懂得别人关心,懂得用爱心面对生活,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为了使儿童更好地体验到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在配乐过程中为学生讲述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接连好几个月都没有下一滴雨,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在故事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儿童分享自己的感受,在总结过程中进入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在指导学生感受情感变化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教学视频,将文章内容直接视频化,使儿童从观看动画过程中体验小姑娘的心理变化,从而引发自身的情感共鸣,增强对课文的情感体验,进而感受到爱心的神奇力量。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请学生分享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的不同体验,进一步进行引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