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鸣 兴趣激发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张俊艳
摘 要:教学反思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在进行课堂的导入时以学生经常做的事情或者经常见的事物为切入点进行课堂内容的导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堂就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提炼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让学生将文章和当时的写作环境融合到一起。
关键词:课堂导入;学习兴趣;初中语文
教学反思是所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必做的一环,教学反思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教学反思从本质来说,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进行检查、剖析、调节,让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受到学生喜欢,让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接下来笔者就总结自己多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经验,希望能与各位教师进行交流。
一、 情感共鸣,进行高效课堂导入
每一节课的开始环节非常重要,有一个好的导入可以让整堂课进行的有序,让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概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课堂的导入时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以学生经常做的事情或者经常见的事物为切入点进行课堂内容的导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进行《苏州园林》这一堂课的教学时,虽然学生有可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但是学生所居住的小区、生活的校园、城市的公园等人多地方都有园林景观,可以先让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园林景观进行一番描述,看看学生对于园林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再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再学习作者对于苏州园林的描写,学生所熟悉的园林与苏州园林形成一个对比,这样学生对于课文的认知力和记忆力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初中语文课文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带着情感带入其中的佳作,这些作品有的是激昂的、有的是悲伤的、有的是喜悦的、有的是忧郁的,不同的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如果学生可以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与作者的情感相交融,那这篇课文的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进行《沁园春·雪》这堂课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该先给学生普及一下作者写作这首词时的年代和当时的处境,这首词写作与1936年,当时正值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对侵略中国的日军作战,毛泽东同志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看到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被白雪覆盖,有感而发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描写的是北国壮丽的雪景,展现了作者大气磅礴、康达豪迈的意境,展现出了作者对于祖国壮丽山河的喜爱。这首词下片评论了历史重点任务,歌颂了当代的英雄,展现出无产阶级要做世界主人的豪迈壮志。因此在进行这首词的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大气豪迈的情感去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那种意境壮美、感情奔放的感觉,与作者达成共鸣。只要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调动,学生就会因为这一堂课喜欢上了语文,对语文课堂兴趣大增。
二、 兴趣激发,引起学生探究欲望
(一)深入挖掘课本内容,提炼蕴含的哲理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堂就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提炼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让学生将文章和当时的写作环境融合到一起。比如,在进行《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粗读课文学生会感觉孔乙己是一个可笑、可怜又可悲的人,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饱受别人的嘲笑与排挤,既感觉值得同情又感觉他有点可悲。如果只停留在文章表面,那学生只会感觉《孔乙己》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有趣的文章,印象深刻但是又不明白其真的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这是一篇鲁迅先生创作于1918年的小说,当时虽然已经解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思想仍然十分猖獗。孔乙己就是被封建主义和科举制度毒害的人,他被这两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作者创作这篇小说,就是为了让当时的年轻人通过了解封建主义社会下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从而让当时的年轻人要批判封建主义制度和科举制度,要寻求改变和进步,不要成为新的“孔乙己”。通过了解当时的背景和主旨思想之后,再返回来读这篇文章,会给学生一种新奇的思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作者的创作思路和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和期望。
(二)利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什么?那是一种关于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它发生在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时。初中生正处于对外界的认知时期,对绝大部分事物都持有新鲜感与新奇感,一旦对某类事物产生好奇心,探究和课堂学习的效率会事半功倍。可见旺盛的好奇心是激发求知欲的重要前提,更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驱动力。比如,笔者在教学《美猴王》时,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利用课余时间到阅览室读《西游记》这部名著,从网上下载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并录制动画片插曲《猴哥》,这样师生携手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中小学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样强烈的好奇心犹如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好,就会导致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被外面的动静吸引过去,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但是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那学生学起知识来也非常的高效。可见,教师如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利用好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是提升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比如,在学习《美猴王》时,由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在家的时候已经看过了各种各样的《西游记》,如最经典的83版《西游记》、动画片版的《西游记》《西游记后转》《大话西游》等等。这么多的影视作品里面都有美猴王孙悟空,在课堂开始时可以让学生们谈一谈他们最喜欢的美猴王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喜欢的美猴王具有什么样的品质?通过这样一个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83版《西游记》的美猴王,因为他敢爱敢恨,遇到妖精时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保护师傅和师弟;有的学生喜欢《大闹天宫》里面的美猴王,因为他本领高强,不畏强权,当受到压迫时敢于反抗,虽然天庭有十万天兵天将他也无所畏惧,敢于和天庭做斗争;有的学生喜歡《美猴王》里面的角色,因为他胆大心细、乐于助人、善于观察。当学生们各抒己见之后,再开始这堂课的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处于一个兴奋的状态下,带着探究的好奇心去学习,他们的注意力自然非常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