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学散文 学思相融品韵味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潘乙平
摘要:散文是相对于诗歌、喜剧、小说的一种文学体裁。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散文相对于小学生比较抽象,这样的文章一般在中高年级,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品悟文章的韵味,也是目前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意在通过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对散文文体深度解读,来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情境之美。
关键词:散文;学思相融;课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标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由此看来,在语文课堂中,美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学文质兼美文体的散文,我们该如何带领学生品味散文语言,掌握散文结构,领略散文的韵味是课堂的重中之中。除了让学生体会散文体裁特色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到学思相融,体悟文章的韵味。下面笔者浅点几点做法。
一、 以景入情,新旧相融悟语境
在散文中,作者寄情于景,通过借助景物叙事来表情达意,把读者引入一幅幅迷人的画卷,文章抒情性特别强。其实,这些各种各样、富有特色的景物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陈列,更多的是展现作者丰富的情感表达和非凡的艺术表达。教学中,如果能运用已知带入新知,通过新旧知识的深入融合,瞬间就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融入课堂,便会取得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如,吴老师在教学《四季之美》的夏天部分,在理解文中“萤火虫”的寓意时,做到了新旧知识相融,回到主题单元的古诗两首《枫桥夜泊》。当学生展示批注“萤火虫”的感受时……
师:你读出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院子里下着雨,几只萤火虫在窗外跳着静谧的舞蹈……
师:这样的画面你们想看吗?
播放视频及音乐《虫儿飞》 师范读
师:茫茫暗夜和雨夜中,作者为什么只为这萤火虫着迷?
生:……
师:还记得这单元的古诗《枫桥夜泊》作者通过“渔火,乌啼,钟声”表达的孤寂忧愁。孩子们,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是“寄情于景”。作者想通过萤火虫表达什么?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情感,要先走进她的生活。请联系你课前搜集的关于她的资料想一想。
生:皇宫里等级森严,尔虞我诈,生活在皇宫中,她觉得需要一定的勇气,就像黑暗中的这只精灵。
生:或许她会想到这只精灵就是她自己,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给周围的人带来光亮。
生:她不同于其他女官,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所有一切。
师:这只常人眼中司空见惯的精灵在她眼中却有独特的情趣。(全班配乐读第二段)
师:这么美而又寓意深刻的画面,我们应该定格在脑中。(指导背诵)
只有这样,当我们老师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每一篇散文它独特的情感及鲜明的特征,便能唤起心灵的对话,特别是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入新课的教学,以點带面,循循善诱,不但激发每个孩子学散文的兴趣,还引导学生读出其隐含的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所在,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效果。
二、 梳理文脉,学用相融悟主旨
文章的脉络体现在它的结构特点,作者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思路来梳理文本,我们常称为“文脉”。通过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让他们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感知整篇文章的结构特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内容,而且可以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匠心独运和精妙构思。
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教师是这样带着学生借助课后习题联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找到全文的中心句。
师:刚才课前交流时,,发现同学们对大自然的声音充满喜爱和好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大自然的声音。(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课文【课件出示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看一看,这些词你们读准了吗?请男女同学轮读词语,男同学先来。(师相机正音:潺,是翘舌前鼻音。)
大家交流完自学预习情况后,黄老师便带领大家走进文本,通过再读课文,梳理文脉,准确、凝练地提炼文章的主旨,让“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情感体现出来。
师: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知道这篇课文是围绕着哪一句话来写的呢?在文中找找看?
生1: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师:其他同学和他找的是一样的吗?哦,大自然有许多(学生说:美妙的声音 师板书:美妙)一起读这个句子。
师:课文写了大自然哪些声音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二题的表格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学生默读)
……
师: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主要写了风声、水声、动物声(板书:风,水,动物),这样的写法就是先总后分。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文脉好像是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是整篇文章的统领,学生通过反复研读,细心揣摩,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就会自然呈现。
三、 多元朗读,读思相融悟文意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散文文体明朗,情感自由。在散文的教学中更应重视“读”。学生初学散文,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感知、体验、欣赏,通过读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反复诵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有理解学习的延伸都扎根于读。在读的层次上分为初读、再读、默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从读中品文言之韵。
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教学过程中教者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读”。教学伊始,教师便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接着指导读第二自然段“狂风”部分。
师:同学们,在作者眼中,微风是温柔的,狂风来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继续交流。
生1:整个句子读出来。
师:你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狂风演奏出一首怎样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