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心育人 绽德行之花新劳治班 撷人生之果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朱清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100期
摘 要: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可以让孩子体验人对生活的能动创造,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光荣,学会尊重和爱惜劳动成果;感受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发现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也可以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增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提升班级管理效果。
关键词:劳动;创新;班级管理
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讲话时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
自古以来,劳动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组成。朱柏庐在《朱子家训》卷首即写道:“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成语典故,原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这是古人对劳动与人才培养关系的认知。今天我们所实施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反复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然,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要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将来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但除了学科学习,智育背后的德体美劳四育,尤其是劳动教育也尤为重要。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和学生劳动意识欠缺,比如“只要你好好读书,家务活不用干不用管!”“不好好学习就惩罚你做值日!”“妈妈帮着理书包”“爸爸帮着背书包”“爷爷帮着系鞋带”“奶奶帮着盛饭菜”等现象普遍存在!
劳动源自生活,是直接生活经验获得的基本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助力学生自主发展;劳动又是让生活便捷的高水平的智慧创造,是增进同伴间合作交流的媒介,增强学生群体生活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因此,我们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劳动教育,丰富拓展对其内涵的认识,更要在原有的教育方式上推陈出新,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要素,从班主任的角色、地位、作用来看,新时代班级劳动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笔者在加强劳动教育与创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提高站位,拓宽视野,将劳动教育放在“五育并举”的理念下来考量,笔者认为,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发育和提升班组管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 劳动教育对提升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 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劳动教育要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如果劳动过程比较复杂,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列出流程图,安排时间和劳动顺序,以便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这种练习,可以让学生学会统筹安排工作,学会凡事需从小事做起,学会把握细节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细致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 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团结的精神
当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互联互通、互助合作是时代的要求。劳动离不开合作与协调,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在遇到复杂的劳动任务时,学生会主动合作、相互协调,以确保劳动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分组协作,去塑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集体荣誉感的培育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提升团结互助精神。
(三) 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现代社会节奏快速、竞争加剧、压力增加。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很难适应时代的挑战,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劳动教育必须通过生产劳动或公益劳动等手段来实施,它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并能促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能力,耐心细致的行为习惯。实践告诉我们:人的一切智慧、成就、财富、幸福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二、 创新劳动教育、提升班级管理的策略
(一) 坚持、自律——加强劳动意识的培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劳动教育并不一定要在丰富的劳动活动中才可以实现,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老师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指导学生发展劳动意识,将劳动内化到学生思想认识中,从思想水平上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细节体现品质,一件事做好一次容易,但若次次都能做好,那必然是要具备了一定品质的,包括坚持和自律。在学校,劳动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到包干区,小到擦黑板,同样的任务由不同的同学轮流去做,每天都能准时、高效地完成,这并非易事。老师通过这些每天都要进行的劳动培养学生坚持、自律的品质,是再好不过的方式。
劳动意识培养要趁早!如何保证这些日常的劳动任务能够高效准时的完成呢?在初一新学期开学之初,笔者就着重跟孩子们强调两点:一是每位同学都要有主人翁精神和集体意识,从踏进教室的那一刻,你的任何行为不再只代表你个人;二是正确的坚持是做好每件事情的首选方案。
有了意识还要有具体的指向性安排,那么公平公正的值日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班级劳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成员,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为他人服务,在学期开始时,笔者将班级所有劳动的内容合理分配给班级中的每个学生,使他们可以体验劳动给他人带来的便利,为全班带来荣誉,感觉自身价值的存在并增强劳动能力和意识。在笔者的班级中,向来不提倡某一位同学任劳任怨,而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分子,先进文明的集体是靠大家共同创造的,让集体意识、自律意识与劳动意识相互渗透直至成为是一种习惯,相信一个拥有了团结、自律、坚持品质的集体,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常规管理上都会有更多的可能。
(二) 感恩、共情——加强家校活动的融合
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习惯还要体验生活。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形成,提升劳动能力,笔者认为还要与家庭教育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在体验中感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叛逆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与父母关系紧张,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若一味地思想教育,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笔者认为,这个阶段要充分运用同理心,站到学生的角度,才能产生共情,,所以笔者班级会定期开展“跟父母上一天班”“今天我当家”等班级活动,孩子们在家长的引领下,深入到父母的生活中去,才能有切身的体会,才能真正地理解父母的情感,感恩于父母的付出,学会感恩与共情。笔者班级的一位男孩子平时非常叛逆,学习、行为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家长老师都想了许多办法进行教育,但都收效甚微;他的父亲是一位汽修工,身体状况不佳,长期服药,为了家庭还常常加班,暑期,他跟着父亲上了15天班,这15天里,他看到了父亲的工作状态,看到了父亲酷暑中汗流浃背的背影,在父亲的指导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那次实践中,他感受到了父亲的不易,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同时也对自己进行了反思,新学期明显感觉到了他的变化,如果说有一门课程能让人有切身的感受深刻的领悟,那就是劳动。一个拥有感恩与共情能力的孩子在面对生活或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时,才会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去处理,从而在各方面取得进步。
(三) 奉献、爱心——加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老师要多渠道拓宽学生的劳动视野,开展丰富的校外实践锻炼。可以结合学校活动集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专项劳动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社会公益劳动实践,体会劳动创造的价值,感受公益劳动对社会文明的重要性。公益劳动是社会文明的表现,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公益劳动意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一届学生,笔者都鼓励他们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如随校公益社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擦窗户、拖拖地,再帮老爷爷老奶奶捶捶背。每一次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总能享受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引导学生学会服务、愿意服务。学校也应留给学生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志愿服务,并且做好记录,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不仅能拓宽“劳动”视野,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奉献精神。
三、 结束语
正所谓劳动塑造人品,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耐心细致的习惯,以及学生间团结友爱的互助关系。学生拥有这样健康的心理,必然会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也定然能成为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张绣琴.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7):5-8.
[2]张耀.建国初期中小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态度——以山西省档案馆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4):63-67.
[3]赵莹.核心素养培育下的西安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8.
[4]张蕊.农村小学生劳动素质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學,2018.
[5]徐譞玮.追寻教育之源: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审思[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朱清,江苏省太仓市,太仓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