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高中新任高三班主任常见问题及案例分析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王健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100期
摘 要:在深圳特区乃至全国,寄宿制高中的兴建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发展空间,很大程度解决了城市生活中存在的高中教育问题。与非寄宿制高中相比,寄宿制高中本身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如能让学生更早适应集体生活,培养学生人际交流的能力等,而在这种类型学校的高三的新任班主任,由于高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寄宿制高中的毕业班学生本身的特点,新任的高三班主任在工作中将有可能面对一些新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作者将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探讨。
关键词:寄宿制高中;高三;班主任;问题;分析
问题一:如何缩短师生的磨合期,让学生相信新的班主任?
在寄宿制高中,新任高三班主任来到新的班级,会面临很多问题,如熟悉学生性格、兴趣爱好和学习成绩等。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在渴望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的老师,从而实现复习效率的最大化。这些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和高考来临所产生的紧迫感,会对所信赖的老师有较强烈的心理依赖,正如学记中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尽快熟悉学生就成为新任班主任最首要的工作。在接手班级初期,经常走进班级、食堂和宿舍,从关心学生生活入手,走进学生内心,可能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可选方法之一。
作者曾经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接手文科毕业班和理科毕业班,对于毕业班的文科生和理科生都有所了解。这一时期的学生,求知欲望是很强烈的,他们特别渴望老师的更换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希望。在接手班级的前几周,由于不了解学生,班级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在集体活动的组织中,出现了集体活动参与不积极、班级干部不理解班主任工作意图等现象。这些困难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对于管理方法和方式的不适应,也可能是由于对新任班主任的不信任而出现的逆反心理。然而,当我多次走进学生的食堂和宿舍后,学生们开始与我主动交流,交流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以及他们对复习的困惑和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后期班级管理工作也开始逐渐更加具有针对性,班级管理的效率越来越高。同时,走进学生宿舍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即学生相对放松的时候,比如周末离校之前或者刚刚返回学校的时候,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关心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还有生活的很多方面。
问题二:如何确定班级干部队伍?
进入高三的冲刺时期,班级干部队伍本身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如个别班级干部希望全力以赴复习不再参与班级管理、个别班级干部本身不再适合担任班级干部等。面对此类问题,如何确定新的班级干部队伍,成为新任班主任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前期班级管理模式的不同,班级干部和班主任可能在管理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因此对待原有的班级干部队伍也要有所区别。
例如,树状模式中,是以班主任为班级管理中的主干。班主任并不直接参与对全班学生的管理,他是通过对班委干部的管理来实现班级管理。具体来说,由班委会将学校、班主任的管理意图渗透到学生中去。在这种模式中,班主任扮演着一个“导演”的角色。因此,前任班主任如果已经将班级干部培训到位,班主任老师的更换应该对班级管理产生很小的影响,后期的班级管理工作可以沿用原有的模式和班级干部。
与树状模式不同,在网状模式中,班主任需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管教变成主动参与管理,而这一切都需要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才能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管理关系的网络,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在体育节活动中,一些具有体育才干又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就会处在管理者的地位。在班会活动中,一些表达能力强或者是具备艺术能力的学生又可处在管理者的位置。显然,對于刚刚接手新班级的班主任是不合适的。
综上,在新的班级如何来确定班级干部,需要考虑到诸如原有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作者在2010年接手文科班时,由于没能处理好这一问题,对后续的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2011年接手理科班时,鉴于上一年的教训,用了大约两周时间来熟悉班级干部和原有班级管理模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个别调整,保持了原有班级管理队伍的稳定,避免了由于学生不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而出现的波动,从而实现了尽早介入学生心理关注的工作。
问题三:如何关注高三学生心理健康,避免考前悲剧的发生?
通过确定班级管理模式和班级干部后,班级秩序已经实现基本稳定。在这种稳定的秩序下,学生能够正常地复习和冲刺高考。但是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学生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诱发悲剧。
寄宿制高中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是要优于非寄宿制学生的。首先,住校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独生子女本身存在的交往不足的缺点。其次,住宿生活增加了中学生交往的频率与机会,并且提高了中学生交往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再次,寄宿生活促进了中学生情感和情绪的稳定和发展,提高了中学生的宽容和理解能力,,为学生走进大学后的集体生活起到了很好的铺垫。最后,由于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寄宿生活增进了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更为平等和友善。
但是在寄宿生活中,某些因素也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如寝室矛盾。对于矛盾的来源,学者、学生等有着不同的看法。在上海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12.7%的寄宿制学生认为寝室矛盾主要来源于学习,55.2%的学生认为是生活习惯的差异,42.4%的学生认为是个人言行的不当,20.6%的学生认为是个人爱好的不同,37.6%的学生认为是生活琐事所致。而面对这些矛盾时,20.6%的寄宿制高中生会持公正中立的态度,4.2%的学生没有原则而随大流,44.8%的学生认为有理就行,17.6%不参与或保持沉默,11.5%的学生以不殃及自身为前提。这些数据的背后,表明了学生在处理矛盾时存在的不同心理。而正是这些不同的反应,又可能导致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出现不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