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矫正对策研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和晓丽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100期
摘 要:在农村中学中,残疾学生属于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会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而产生诸多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阻碍他们正常学习。因此,针对农村中学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学校与教师应积极分析他们的心理情感特点,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来矫正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以促进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学;残疾学生;心理障碍;心理健康
一、 前言
农村中学的残疾学生,主要存在轻度智力障碍、聋哑、侏儒或肢体残疾等,而由于他们的生理特殊,在学校中通常会受到特殊的待遇,从而也产生了特殊的心理特征。相较于健全的学生,残疾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如对学习生活的适应、与同学相处的困惑等,若残疾学生在学校中不能获得同学、教师的友好对待,则极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主要是指人受到不良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若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正,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心理以及学习行为。要想矫正农村中学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情感特点,再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矯正对策,以促进农村中学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 农村中学残疾学生心理情感特点
(一) 孤独感
孤独心理属于一种内向、封闭的性格障碍,主要表现在主观感受方面。因为残疾学生在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而导致自身形象不佳,所以残疾学生担心其他同学会歧视、嘲笑自己的缺陷,从而不敢与同学接触,甚至不敢参加集体活动。长此以往,残疾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而孤独心理的出现,会使残疾学生逐渐远离班级、远离群体,这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学习十分不利。
(二) 自卑感
自卑属于一种不能自助的复杂情感,而心理学对自卑的解释为“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低估自己能力的性格缺陷。”所以,有自卑感的人,通常认为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从而轻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不认同。部分残疾学生会因自己生理的某种缺陷而感到自卑,同时,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若得不到同学的理解、教师的关注与帮助,则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长期的自卑心理不仅会影响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会导致其生理出现亚健康状态。
(三) 自尊心易受伤
自尊心是一种由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信、自尊、自重与自爱,同时也希望得到他人与社会尊重的情感。相较于健全学生,残疾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脆弱,不仅会过多注意自己,还会十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如在生活、学习中,同学一句无恶意的话或玩笑,都会让残疾学生感觉受到侮辱,情绪反应强烈的学生,甚至会与同学发生冲突。
(四) 焦虑不安
焦虑主要是指缺乏明显客观原因而出现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一种紧张、恐惧、不安等感受交织的情绪状态。通常情况下,农村中学的残疾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上均会出现挫折,而这些挫折极易导致他们出现焦虑心理。同时,由于某种生理缺陷,残疾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往往会担心自己的考试不如别人或不及格,从而产生焦虑心理。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给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精神状态造成极大的影响。
(五) 苦闷情绪
苦闷情绪主要来自人的悲观、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等,是残疾学生最为常见的一种情感特点。残疾学生出现苦闷情绪主要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自信心遭受打击,且与健全学生相比,他们在学习上的难度更大,长此以往,残疾学生会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六) 特有的闭锁心理
对于农村中学的残疾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的特殊人生阶段,其自尊心会不断增强,且对于个人隐私越来越重视。这些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会与他们的生理、社会性发展不平衡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残疾学生出现特有的闭锁心理。简单来说,就是残疾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担心被别人嘲笑而在心中建起一道无形的围墙,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封闭起来。若残疾学生的心理长期处于闭锁状态,不仅会影响自身的人际交往,还会使他人无法为其提供帮助。
三、 农村中学残疾学生心理障碍矫正对策
(一) 注重残疾学生的心理环境建设
由于农村中学残疾学生存在着诸多心理障碍,针对这一情况,学生与教师应重视残疾学生的心理环境建设,使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残疾学生的心理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建设,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教师要引导残疾学生树立自信心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如举张海迪等杰出残疾人的例子,为他们讲解张海迪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坚持不懈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能使残疾学生坚强地面对生活,,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斗志。当残疾学生拥有良好的自信心与学习心理时,才会正确对待正常的人际交往,并主动与同学、教师接触。其次,学校与教师要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残疾学生的心理补偿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创设轻松且愉快的教学氛围,使残疾学生在浓厚的氛围感染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展现自我,这既能促进残疾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又能增强班级对残疾学生的认同感,使残疾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此外,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构建,还需在学校倡导现代文明观念,并开展真诚的扶残助残活动,为残疾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通过这两方面的建设,能使残疾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从而促进农村中学残疾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 发挥班集体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部分残疾学生因自身的生理缺陷而产生了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样的学生心理十分敏感,心理脆弱极易受到伤害。因此,针对残疾学生,应将他们放到学风良好的班级中,以发挥班集体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班集体的温暖与力量,从而卸下自己的思想包袱,主动与同学、教师交流情感。在集体活动方面,教师在班级中选取几名有热心、有责任心的学生,并让他们主动去帮助残疾同学,让残疾学生明白自己也是集体中的一员,对集体要有责任感与荣誉感。同学热心的帮助能调动残疾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并生出共享集体荣誉的美好愿望。在学习方面,教师与学生要给予残疾学生理解与耐心的帮助,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并尽自己的努力学好;同时,教师对于残疾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不能过于严厉批评,应给予耐心的指导,使学生获得教师的尊重、理解,从而树立自信心。在生活方面,教师与学生应给予残疾学生帮助,如行动不便的学生,教师可让其他学生陪同上下学等,要求其他学生不能歧视或嘲笑他们,使残疾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来自同学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