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徐宏银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89期
摘 要:特殊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主要教育问题之一,一直以来干扰着我国教育从业者的教育教学思路。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将特殊儿童统一放置于一个单独、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教育,忽略了特殊儿童的社会性,不利于特殊儿童的成长。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探究了小学融合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小学;融合教育;实践
相较于传统特殊儿童的小学教育模式,融合教育更加关注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社会性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在小学融合教育中,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放置于同一群体中,促使特殊儿童感受到正常的教学氛围,提高特殊儿童的认知水平,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小学教师在融合教育中,紧紧把握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的重要作用,对特殊儿童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融合教学策略,提升融合教育的有效性。
一、 融合教育的相关阐述
融合教育主要就是指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儿童班级,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的一种新兴教育模式。小学融合教育就是将小学适龄的特殊儿童不分类别地融入普通班级,且建立一套统一的小学教育教学模式与班级管理体系,致力于将不同的学生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集体,在最大程度上消除特殊儿童的差异性。
融合教育理论最早起源于“回归主流”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教学进行特别设计,形成能够充分适应不同种类儿童的教育方法,因此,在融合教育班级中,可以看到完全区别于普通小学班级的物品摆放情况,比如:围成圆圈的桌椅、分小组上课的学生、大量的教学辅助工具、不同的学习目标记录,等等。学生不是整齐排列着面对黑板上课,而是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上课,且没有黑板板书,班级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实践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获取学科知识。
融合教育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教育方法,小学融合教育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特征,第一,要保证课程计划满足班级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二,要利用融合理念引导教学,保证融合理念符合小学办学基本方针;第三,充分照顾到班级每名学生,让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中;第四,教师要定期接受融合教育在职培训;第五,要结合实际情况,保证教学资源充足;第六,普通班级的调整要合情合理。
二、 小学融合教育的实行价值
现阶段,融合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全民素质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教育模式。在特殊儿童中,融合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较为明显,为众多自闭症、残障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还能够拓展我国素质教育范围,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
融合教育不仅仅需要小学学校的努力,而是需要学校、社会、家长等多方面的努力,共同为特殊儿童提供帮助,让他们拥有更宽广的成长空间,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 小学融合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 个性化测试,制定融合课程
在小学融合教育中,小学教师要对班级的特殊儿童进行个性化测试,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年龄、身体情况、社交倾向、表达水平、交流情况、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等,要在测试中得出具体的信息,且聘请专业人士或机构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形成班级特殊儿童的综合性测评数据。特殊儿童的综合性测评必须要有专业人士进行评估,因为特殊儿童的个性化测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具体可以细化分为7个大类别,34个小方面及数百个测评指标,是一套较为完善的特殊儿童测试体系。测评结果出来之后,教师要结合测评结果及专业人士的教育建议,为班级中的每名特殊儿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发展计划,并明确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形成科学的融合课程教学计划。
(二) 引入游戏环节,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性
在小学融合教育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开展游戏活动,定期带领班级儿童共同进行游戏,通过游戏强化特殊儿童的心理引导,帮助特殊儿童建立与外界的联系,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性。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举办“我很喜欢你”的交流活动,让班级的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同组建游戏小组,互相表达“我很喜欢你,你的眼睛很美”“我很喜欢你,你写字很好看”等善意的语言,让特殊儿童感受到班级同学的认同与尊重,帮助特殊儿童消除自卑感,促使特殊儿童对社会行为及人际交往行为产生初步认知,为特殊儿童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 引进“随班就读”理念,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班级
“随班就读”是一种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理念,主要就是将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儿童的班级中,让特殊儿童跟普通班级的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从而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帮助特殊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特殊儿童学习正常生活。教师不仅仅要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互相交流,还要结合班级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康复性训练与补偿性训练,充分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比如:教师要结合班级特殊儿童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对特殊儿童急性补偿性训练,若特殊儿童为自闭症患者,则可以进行沟通引导、心理舒缓;若为盲人儿童,则可以进行盲文教学、盲杖使用技巧教学等。
这不仅仅是为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学习为人处世,学会求知,更是要提升特殊儿童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实现实现融合教育的随班就读目标。
四、 小学融合教育实践的推进策略
(一) 健全小学学校的特殊教育设置,奠定完善的物质资源基础
一般情况下,学校开设特殊儿童教育,会分别设置普通班级、特殊教育班级及资源教室,并且在1-6年级各设置特殊教育班级,形成兩种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体系。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引进了“随班就读”的理念之后,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级,这时原有的小学特殊教育教学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融合教育中的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学习与成长需求。小学要基于原有的两项平行教育体系进行完善与融合,形成一种特殊的、全新的、健全的小学特殊教育体系。此外,小学还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改良教室环境,将普通教室与特殊教室相融合,形成“普特教一体化”教室,引进先进的技术与专业的设备,完善教学环境,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奠定物质资源基础,为小学融合教育的实践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