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觉视域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研究
作者:张圆杰 别楠楠 字数:4430 点击:
摘 要: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形势下,从教育自觉的视域来研究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主体,对教师的自觉性提出了理论自觉,规律自觉,教育创新自觉三方面的要求,对于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借鉴,为“认同危机”的解决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育自觉;价值认同;教育创新
近年来在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创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始终作为改革和实践的关键主体,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起着引领带头作用,他们的每一次有益的探索,不得不说都是发挥教育自觉品质的具体体现。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把握,本文从教育自觉的视域出发,探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对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1 教育自觉的涵义
学者们从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概念中得到启发,提出了“教育自觉”的概念。邬志辉(2003)在借鉴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提出“所谓教育自觉,既是对中国教育传统、中国教育特色、中国教育问题的自知之明,也是对当今时代世界教育背景、世界教育主题、世界教育趋势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经过自主适应、综合创新,来建构一个新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1]。成尚荣认为,“所谓教育自觉,是建立在对教育本义和真义的深刻认识、对教育规律和改革走向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是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的自主辨别和选择。其表现是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客观评价,对自己教育实践的自觉调整,对教育理念的努力提升。”[2]由以上两种定义可知,两位学者对教育自觉的阐释大致包含了理论自觉、规律自觉以及创新自觉三个方面,理论上的深刻理解,产生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只有在合乎教育发展规律与趋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创新,因此,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关系。
李宝斌(2007)对教育自觉的理解有所不同,他认为“教育自觉是指源于对教育性活动的深刻认识和活动意义的肯定判断,活动主体积极主动地排除种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朝着教育终极目标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的一种教育品质”。他将教育自觉上升到教育品质的高度,对教育参与主体的思维和行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独有偶,刘立华(2012)认为“教育自觉是有良知和勇气的教育主体在对教育活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去履行符合教育规律、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做相反的事情[3]”,此种定义中,教育主体的自觉首先是从道德层面的良知和勇气出发的。鉴于品质和道德的文化属性较强,且较难把握,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倾向于采纳前者对于教育自觉的理解,对教育自觉的涵义从理论自觉,规律自觉和教育创新自觉三个方面来把握,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主体进行研究。
2 教育自觉下的主体分类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分类是一个具有众多争议的前沿性基础课题,在哲学范畴的认识论中,主体是指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客体是指在活动中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具有受动性、非主导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整个认识活动中,人始终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
普遍的观点认为,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行为者,是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或个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的功能,因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4]”。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类学校纷纷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开展,于是部分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学生,而不是其他教师群体等。张士森(2012)撰文指出“教育自觉是受教育主体——学生所应具有的自觉教育理念和自觉教育思维及其影响下具有自觉主动学习积极接受教育的习惯。这是一种没有外在驱动的接受教育的理念,是受教育主体内心深处主动的、内在的渴求教育所应秉持的态度。[5]”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主体,他们是一个个教育实践的个体,在中学教学实践中最直接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刘立华(2012)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分类,他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纵向分层为政府、学校和教师。具体地讲,政府代表整个政权体系,代表国家;学校代表各种具备和应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群体主体;教师代表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主体,包括所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个体 [6]。这种宏观的分类,将教师置于教育教学的前沿地位,对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方面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在本文中,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正是作为一线教学主体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
3 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自觉是关系到中学生是否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成为合格公民的关键,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研究,叶方兴提出,在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认同危机”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研究缘起。“这一认同危机表现为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以及实践活动缺少知识、价值以及情感上的认可、支持与接受”[7]。也有学者认为,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下,功利主义的社会追求,教师自身水平的局限性,教育体制的不合理等造成教育自觉缺失或者迷失是教育自觉研究的价值所在。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体进行研究对于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3.1 理论自觉——价值认同自觉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觉首先体现在对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价值认同上。如何理解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人们就如何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如何理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是教师们首要的需要回答的问题。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为己任,内容上德育与社会常识并举,讲求回归自然和生活,因此教师在传输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需切实的将教书和育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人。中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教育者认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的重要作用,没能起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对其今后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安全埋下隐患。
其次,价值认同的自觉体现在教师对自我的认同。正如董浩军所说“思想政治理论需要是人们基于对思想政治理论所具有的满足自我和社会的价值而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的一种内在渴求。”不断的反省并提升自我的思想政治修养,不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是教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的源动力。
3.2 规律自觉——把握教育趋势的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瞬息万变的时代有着敏锐的感知神经,能够把握时代的趋势,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自觉的内在要求。在当代,智能化信息技术使得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颠覆式的改变,网络和信息已经成为中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得不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有学者提到应当树立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观念,依托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形成良好的“信息资源观”和“信息价值观”,这种提法非常契合当下的现实状况。教师在时代的要求下,需拥有数据时代的教育理念,要时刻关注中学生所获取的信息,引导他们进行信息的筛选和进行信息的价值判断,防止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对中学生思想的歪曲和腐化。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把握教育趋势的必要思路,针对国内外重大的现象和事件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比较中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清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对同性恋群体的看法,教师要站在文化差异的角度,比较西方国家和中国的传统差异,对同性恋群体首先给予尊重和认可,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同性恋不再是嘲笑和歧视。因为好奇才会犯错,犯错的次数多了学生们就会怀疑自己,从而出现诸多问题,适当的将教师自己渊博的知识展现给同学们,帮助解答他们的好奇和困惑,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3.3 教育创新自觉——问题意识和改进的自觉
教育创新需要有问题意识,而问题的产生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恰当评价。因此,教育创新自觉的第一步是教学评价的自觉,自我评价和同行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都是不可缺少的。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常犯的毛病就是对年轻教师的建议置若罔闻,认为学生成绩提高就可以了,不理会学生的需要,始终按照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如果不能接纳别人的言论,就会给学生一种死板固执的印象,不够灵活与活跃的中学生思维格格不入,开展思想政治价值观教育便困难重重。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解决问题,如何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解决当下的问题,改变旧的模式,便是创新。在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条件下,基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教学的改善有所思考和启发是教育创新的有益途径。有学者指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掌握中学生的心理,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
人本主义在中学思想政治实践中的应用,便是“以学生为本”,基于此衍生了诸如隐性教育,生活化教育等,有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致力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路径。例如邱翠竹(2011)指出,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在做好显性教育的同时,要进一步把注意力转向开发和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方面[8]。张茜(2013)进一步探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指出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提高隐性教育观,充分发挥其非权力影响[9]。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形势下,从教育自觉的视域来研究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主体,对教师的自觉性提出了理论自觉,规律自觉,教育创新自觉三方面的要求,对于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借鉴,为“认同危机”的解决提出建议,同时,有利于抵制功利主义的社会追求所导致的教育自觉迷失等问题,更是对教师自身水平一种提升。
参考文献
[1]邬志辉.教育创新与教育自觉[J].当代教育科学,2003(22):3.
[2]成尚荣.教育自觉:教师的崇高追求[J].江苏教育研究,2001(9).
[3]刘立华.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范畴和内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叶方兴.认同危机与思想政治教育自觉[J].学术论坛,2013(1)
[5]张士森. 解析基础教育视野下的教育自觉[J].新课程研究,2012,05
[6]朱坤.素质教育视野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出路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7]刘立华.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及对教育者的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8]求翠竹,多元背景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5)
[9]张茜,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浅谈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教育论坛,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