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外交政策
作者:茹骁磊 字数:3630 点击:
摘 要:拉美在美国的冷战大战略中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作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贯穿了门罗主义的基本原则,随着美国整体冷战战略的转变而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关键词:美国;对外政策;冷战;拉丁美洲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遏制反遏制斗争所形成的两国关系和整个战后国际关系的一种状态, 是1947年至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
由于地缘位置方面的优势,美国历来将拉美视作后院, 和称霸世界的后方。早在1823年,羽翼未丰的美国面对欧洲列强规靓拉丁美洲的野心与自身扩张欲望的冲突,出台了门罗主义,确定了美国对外政策的三个基本原则:“不再殖民”原则、“不干涉”原则、“美洲体系”原则。门罗主义构成了美国拉丁美洲政策的墓础,日益演变为美国向拉美侵略扩张的工具。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作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随着美国整体冷战战略的转变而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1 “ 反对共产主义威胁”的“共同安全”
(二战后到50年代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实力大增,乘机进一步扩张在拉美的势力。尽管这一时期苏联尚未在拉美地区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美国从自身战略考虑,仍视苏联为其向拉美扩张的主要障碍, 把共产主义看作是对西半球的主要威胁。为防止在拉美出现共产主义倾向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对抗苏联,美国以“反共”为旗号,要求拉美国家在经济和军事防御方面与其强化合作。1950年,乔治·凯南提出: 由于社会主义在欧洲的成功, 拉丁美洲面临共产主义颠覆的危险,对此,拉美国家已无力应付,因此,美国必须承担起抵制共产主义在拉美渗透的新任务。
在安全领域,1947年9月,美国与多米尼加、哥斯达黎加等拉美18国签订地区性军事同盟条约《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从1952年至1955年,美国同除阿根廷、玻利维亚和墨西哥外12个拉美国家签订双边军事条约。古巴、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等10国迫于美国压力,先后与苏联断交。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压力下, 1954年第十届泛美会议通过了《团结一致维护美洲国家政治完整以抵抗国际共产主义干涉》的宣言。同年6月,美国政府扶持的危地马拉反动军官阿马斯率领中美洲国家两千多名反革命匪徒, 从洪都拉斯分两路侵入危地马拉, 同时美国策动危地马拉军队中的美国代理人发动了军事叛乱,推翻了由阿本斯领导的,采取比较独立对外政策的危地马拉资产阶级民主政府。
在经济领域,对于拉美各国的援助请求,马歇尔主张拉丁美洲应该通过私人的主动精神和利用私人资金来发展经济。1946年美国在拉美的私人投资为40亿美元, 1953年增至70亿美元, 1956年已达90多亿美元。在1945年查普尔特佩克会议上, 美国助理国务卿克莱顿提出了三大自由的要求:自由贸易、自由投资和自由企业。这三大要求实际上成了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经济政策的基石。
2 “大棒政策”加“金元外交”
(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
1959年初古巴革命胜利带来巨大冲击,给苏联对拉美地区的扩张提供了契机。苏联于1960年迅速同古巴复交, 并以古巴为基地, 积极在拉美地区开展活动。国务卿杜勒斯认为,许多拉美国家从半殖民地直接向不可靠的自治政府跳跃,这给共产主义分子提供了理想的开发目标。在此背景下,美国在拉美地区加紧军事干涉的同时,也实施了一些社会经济发展的软措施以安抚民心。肯尼迪是冷战时期美国历任总统中最关注第三世界尤其是拉美地区的总统, 面对共产主义在自家后院的威胁, 美国政府在这一时期加大了对拉美政府的军事援助,尤其在与美国毗邻的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期提高政府对极端左翼势力的硬干预能力。
一方面,美国担心古巴革命在拉美造成连锁反应,对古巴采取了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颠覆。美国强使美洲国家组织通过了“ 制裁”古巴的决议。1 9 6 1年4 月, 发生了美国雇佣军入侵古巴的“ 吉隆滩事件”。1 9 6 2年10 月,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持续了13天,以苏联退却并撤走导弹和美国允诺不进攻古巴告终。1965年,美国出兵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以后, 又策动美洲国家组织通过决议, 对多米尼加共和国人民的反美爱国武装斗争进行了残酷的军事镇压。
另一方面,肯尼迪政府于1961年3月提出了在拉美建立“争取进步联盟”的十点具体计划,宣布组成以向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输出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念为宗旨的和平队。同年8月,在乌拉圭埃斯特角举行的泛美经社理事会上, 美国和19个拉美国家签署了《埃斯特角宪章》,宣布“争取进步联盟”正式成立,要求拉美国家实行有利于美国垄断资本的“十年发展计划”。9月,美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把外援重点由军事援助转向经济援助。
3 以“ 缓和”进行遏制
(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这一时期,如何走出越南战争的泥潭和保持世界战略均衡成了美国政府的主要议程, 继之而来的国内政治危机更使得美国对拉美地区未予以足够重视。进入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格局中暂时处于守势,对拉美政策也发生了改变。美国发起的争取进步联盟倡议中包含强烈的政治因素, 使得其难以取得在经济上的理想效果而最终趋向失败。
自60年代末起, 拉美国家开始实行“出口替代” 战略, 需要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鼓励出口的政策,这就使拉美国家放弃了仅仅把希望寄托在美国援助上的做法,积极推行对外经济关系的多元化,同时由于拉美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逐步形成。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对美国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摒弃了全球扩张, 转而采取战略收缩的方针,力图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推行以“ 缓和” 进行遏制的外交战略。。1977年, 卡特声称: 我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对共产主义过度恐惧了, 它曾经使我们拥抱那些同我们有着共同恐惧的独裁者, 基于这一认识,,他给美国的对外政策加入了人权的成分。卡特上台后, 提出了人权外交, 在这一外交原则指导下, 同古巴修复关系;与巴拿马签订新的运河条约,同意到1999年后, 将巴拿马运河及运河区交还给巴拿马,企图借此缓和拉美人民的反美情绪。但是, 卡特的人权外交政策并未扭转美国在拉美的不利局面。
4 积极的干涉政策
(80年代初到冷战结束)
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 明显加强了对西半球的控制,并把拉美地区尤其是中美洲地区发生的一系列不利于美国的事件看作是苏联插手该地区的结呆。因此,从80年代初开始,美国调整了对拉美的政策,对苏联在拉美的扩张采取强硬的政策,加强了对苏联的反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战略被动局面。
1984年10月,美国趁格林纳达发生内乱之机,悍然出兵侵入格林纳达,并声称挫败了一次共产党的政变。美国在格林纳达得手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尼加拉瓜, 对尼加拉瓜推行强硬的敌对政策,大力支持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此外, 美国还深深地卷入萨尔瓦多内乱,支持萨尔瓦多政府消灭左翼武装力量。里根政府强硬的拉丁美洲政策实际上是卡特人权外交失败的结果,它打击了苏联在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势力,从某种意义上扭转了拉美地区不利于美国的局面。
5 小结
美国在冷战时期对拉美的政策贯穿了门罗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美国外交中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冷战的结束使得拉美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大多数拉美国家过去在政治和经济上大多从属于西方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依赖性较强,而且政治和社会结构处于剧烈变动之中只能,作为美国经济殖民地和进行自由资本主义培育的试验田而具有一定的价值。经济和民主取代传统的军事安全成为美国对拉美政策的首要关注点。
注释
门罗主义是美国第五任总统门罗在1 8 2 3 年12 月2 日致国会的咨文中提出的。
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遏制政策(policy of containment)始创人。
1953-1959年间的美国国务卿。冷战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参考文献
[1]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4期
[2]白交平,冷战时期美国的拉美政策,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第9卷第3期
[3]徐世澄,苏拉关系的变化和苏联对拉美政策的调整,拉丁美洲研究,1988(6)
[4]王红雨、王杰,战后拉美国家对外政策的演变和特点,拉丁美洲研究,1987(1)
[5]王丽华,从美洲国家组织看冷战后美拉关系的变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3卷,第3期
[6]滕海剑、孙国军,从门罗到里根: 美国拉丁美洲政策的历史演变,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4 卷,第2、3期
[7]潘锐,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研究——从杜鲁门主义到里根主义,(国际商务研究》2004年第2期
[8]孔敏,门罗主义与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商品与质量,2011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