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诸子百家“比喻”的运用

作者:陶婷婷 字数:3265  点击:

摘 要:比喻是一种运用比较普遍,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生动化的一种修辞方式。孔、孟、庄、韩非等先秦诸子在各自的作品中都大量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方式,使其作品留给后人深刻的印象。分别分析先秦诸子在其作品中比喻的运用,加强对比喻的理解以及学习诸子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增强对诸子作品的喜爱之情。

关键字:比喻运用;诸子百家;思想

孔、孟、庄、荀、韩非等先秦诸子都是语言大师,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举凡后世常用的语言修辞方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在先秦说理文学中,都已经有成熟的表现,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语言修辞。在作品众多修辞的运用中,我们就比喻进行详细分析。比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即利用乙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墨子说:“辟也者,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双辟而俱行也。”(《墨子·小取》)荀子说:“辟称比方。”(《荀子·强国》)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将逝去的时光比喻成流水逝去,感叹光阴之奔驰而不复返,达到将光阴这一抽象事物具体生动的效果。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住也。”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求学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希望成功。孔子这个比喻,可以泛指很多事情,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想要成功,你必须满怀理想做好每一件事。理想,譬如誓愿为山,做好每一件事,譬如积篑。没有理想和目标,很容易中途而止;不能做好当下每一件事,理想即是空愿。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托四夷”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在《孟子》中大量运用。

《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篇,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明白道理,就像木材经过墨斗划线加工就变得挺直,金属经过磨刀石磨过之后就锋利了,所以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本体是“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喻体是“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聆听先王的遗言,就像等上高山,走进深溪,学问渊博就像天的高度,低的厚度。本体“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喻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断地做好事就自然聪明睿智,就达到圣人的思想境界,就像土堆起来成为山陵,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汇集起来成为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起来。本体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喻体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以上三个例子都是《荀子·劝学》中,属于隐喻,也是一种排喻,既是本体和喻体并列说出,或本体在前,或喻体在前,不用喻词,在整体结构上至少是一个复句,有的是句群。《荀子·劝学》中大量运用比喻,意在告诉我们学习要集中精神、专心致志的道理。

老子的玄妙思想通过生动的语言而变得浅而易懂,这一切得益于其高超的写作艺术,特别是比喻修辞艺术的成功运用。老子运用“婴儿”“水”“谷”等比喻自己终身追求的“道”,,是无形的道有形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乎? ”老子比较独特的一类比喻,老子之所以用婴儿来比喻符合“道”的生命状态,是因为他认为“婴儿”的状态即是“道”的生动呈现。当我们看到初生婴儿时都会将他和纯洁、洁净、无知无欲联系在一起,老子认为真正得道的人应该心如止水,不受世俗影响。“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用水比喻道,用川比喻天下万物。

为什么比喻和喻体这两种本质不同的对象能通过相似点联系起来呢?那就是联想和想象这两个心里因素在起重要作用。在《庄子》中,比喻与联想、想象运用得浑洒自如,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很想作者本人那飘逸、洒脱的个性,形成独特的风格,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且夫水之积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极也不厚,则其覆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阙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比喻人想要免除行走的劳苦,必须有所依凭,就像载大船必须水汇积深,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风力。这里运用借喻,气势磅礴,形象生动深刻。用两个以上的喻体连续设喻,多角度描写、说明或表现同一体或一个本体的几个方面。这种比喻,称为“博喻”。再如,“……山陵之畏佳,大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作者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故能启幽发微,丰厚语意,扬厉气势,多侧面揭示了大地发出的气,即风,一发作则上万种不同的孔穴都会怒吼起来的特点,传达言语主体独特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创造特殊的艺术境界。

在诸子百家中,《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 《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采意味却不浓。“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 “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驰,无乃非有血气者之所不能至耶! ”《韩非子》里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并将比喻运用于其中,,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例如我们熟悉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以寓言为引证,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讽刺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名”的保守主义,可谓开宗明义,令人拍案叫绝。

从诸子百家的作品中,我们看出先哲们对比喻的熟稔运用,并借用比喻等修辞方法,不仅将抽象的事物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而且阐述了他们的思想及一些深刻的哲学道理。

参考文献

[1]聂炎.比喻新论[M].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1

[2]张学立.辞学新视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

[3]孔子.论语[M].万卷出版社,2008.1

[4]孟子.孟子[M].万卷出版社,2008.1

[5]庄子.庄子[M].万卷出版社,2008.1

[6]沙少海,徐子宏.老子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2

[7]荀子著,王学典编译.荀子[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4

[8]墨子著,王学典编译.墨子[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7

[9]韩非子著,季云起主编.韩非子[M].蓝天出版社,2009.8

[10]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1

[11]马明仁.修辞艺术新探[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2


相关推荐


浅谈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分析
5S现场管理法在高校公寓管理中的运用初探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论“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运用
用PLC在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运用
灯光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间接统治在英国征服印度过程中的运用
浅谈德育中赏识教育的运用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
公路工程:循环经济理念的运用
浅谈新媒体在铁路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面料再设计在牛仔服装中的运用及艺术表现
英语演讲教学在英语导游培养中的运用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