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大国若烹小鲜”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张腾飞 字数:5902 点击:
摘 要:“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广泛被众多的学者和政治家引用,每个时代又有着不同的解读。随着习近平主席公开场合提到这句名言,关于它的研究和讨论也持续升温。在众多学者的研究讨论中,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比如更多地在关注它哲学理念的核心思想,却忽视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影响及其现代价值。本文从其哲学思想出发,结合国家近几年的发展状况,简要论述它治国理念的现实意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现实意义
“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其原文讲:“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神不伤人也,圣人亦不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一经提出,对后来国家的治理与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老子的敏锐的洞察力,在几千年前就把治国与人们日常生活相结合,用高度概括的精炼语句总结奇特之言、精彩不朽。
目前有一些学者对此句话做了一些研究,得出了一些成果。
黄朴民在其所著的《道德经讲解》中对“治大国若烹小鲜”进行了解读,认为:“这句话它的意思有两层:第一,是要吃鱼,而不是不吃,这在政治上就是要治,而不是真的放任自流,彻底不治。第二,是治国管理要谨慎小心,不要节外生枝,画蛇添足,不要乱翻乱动,否则锅里的鱼就会碎掉,没有办法再吃。前一层次意思表明道家注重治国管理是其学说中的必有之意;后一层次意思表明道家管理思想有着自己的特点,即是以无为的方式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陈鼓应在其所著的 《老子今注今译》中对“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进行了解读,其认为:“治理大国,好像煎小鱼一般。‘小鲜’解释为小鱼,这句话喻示着为政之要在安静无扰,扰则害民。虐政害民,灾祸就要来临。若能‘清静无为’,则人人可各遂其生而相安无事。”
向虹在理解 “治大国若烹小鲜” 时强调,所谓的“鲜”不一定就是指鱼,也可能是虾、贝、蟹一类的海鲜,结合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首先要突出一个 “烹” ,体现出一个统治者的亲力亲为的率先垂范,一种高效参与其中的积极态度。其次就是“治大国”的时候要像 “烹小鲜” 时,制定出一套基本的宪法及相应的框架结构,根据法律再设计出一套简单高效的政治制度,及国家管理手段。
以上就是不同学者对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不同解释,他们都抓住了老子此句话的一个基点,就是“无为”,同时又根据自己的看法,将这句话做了不同层次的解释。其中陈鼓应的理解是基于最基本的层面,重点强调了“无为”这一含义;而黄朴民氏则给“无为”的大前提做了限定,即“无为”是在“有为”的基础上实行的,“无为”的目的最终指向“有为”,但他对“有为”则没有明白的解释;向虹氏正是在前面二人的基础上,对“有为”的内涵做了界定,即所谓“有为”,就是既定的符合当下实情的能够行之有效的政治框架、制度与机制,而所谓“无为”,则是不去扰乱、违反这套制度,保证这套制度有效的运行下去。应该说,三位学者作了逐层深入的发挥,使得我们对于这句话的内涵有了更丰富更深入的认识。下面我想根据现代学者及古人对这句话的不同注释,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薄之见。
1 “治大国若烹小鲜”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当我们在品尝佳肴时,会忍不住赞叹是如何的美味,却往往忽略了厨师在制作过程中是如何的独具匠心、精工细作。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无疑就教会我们学会思考,怎样“烹小鲜”?“烹小鲜”和“治大国”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所谓的“烹小鲜”就是煎烹小鱼,小鱼之难于烹煮,在于肉质鲜嫩易碎,不耐久煮,但倘若火候不到,则味道难于渗入,又不堪食用。因而一条小鱼,如何做成一道鲜美的菜肴,端的要看“厨师”的本事如何了。
关于这一点,汉代就有明白的解读。《诗经·桧·匪风》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这其实是将老子这句话最基本的意蕴作了明白无疑的揭示。后代其他为老子作注的人,基本都是在这个意蕴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发挥,大同而小异。
作为最早对老子进行专门解释的学者,韩非的说法,离老子的原意往往较近。《韩非子·解老》对这句的解释说:“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后,《淮南子·齐俗训》、王弼、范应元、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在对这句话进行解读时,基本都没有超出韩非解释的范畴。他的解释,成为一种定论,为大家所接受。
这个解释紧紧抓住了老子的“无为”来解读,很好的认识到了《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并以这个基本思想为主线来解读这句话。就自己的理解和借鉴古人见解,认为要想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应该首先认识到此话的所蕴含的的哲学思想,即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无为”是与“自然”相对应相衔接的,“自然”是“无为”的基础。正因为看到天地万物都自然而然,无所约束,无强力横加,而能任性而终,老子才提出了相应的人也应该“无为”的观念。也就是说,作为天地自然中的人,应该以天地为师,法自然而学道德,不以强力和外欲加于人身,在清静无为中得到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自在,而不被外界与人心深处的邪恶洪流所吞噬。“无为”中的“无”即指顺乎自然而不加妄为、强为之意。“顺乎自然”是指按照时势和事物的本性,不强行要求 。
比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还比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万物有其自然运作的规律,治理天下的人,要善于发现这些规律,并顺应这些规律的要求,去治理国家和百姓,而不应该以自己浅薄有限且带着无限私欲的见解,去横加在百姓与万物之上。这样只会有两个结果,一是万物与百姓不能得其自然之道,因而欲治而愈乱;二是不以自然之道加之,万物会有强烈的回归本性的要求,这种要求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将阻止他们回归自然本性的统治者摔在地上。这也就是“水能覆舟”的道理。“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让万物顺应自己的本性去做,君王只需垂拱静默,天下就会得到治理了。
由此看出《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无为而无不为”。
故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要抓住老子“无为”这个思想主线。即管理国家,需要看到百姓以及由百姓组成的国家自然形成的性格与要求,即所谓本性,顺着他们的这条本性去治理,不要随意的搅扰、打断,不要自作聪明,也不要私欲膨胀,守住君王自己的“静”,天下也就会得到治理。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一切事物恰到好处。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老子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诚如王泽应说:“因循万物天性,即自然而然的状态,尊重万事万物自身内在的规律性,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另外统治者要做到无私,消除私心和私欲,绝对不能扰民,除了任人唯贤,更要让利于民。” [7]天下万物确实都是有规律有本性的,圣王治天下,善于发现规律与本性,不以有限的私智去阻挠本性和规律的自然发展,相反,“守静”与“无为”的意思中,还包含着必要时用一定的手段去维护这种自然的本性与规律,即以“有为”为“无为”,以“无为”成“有为”,最终才能“化成天下”。这也是这句话的精义所在。
2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态度的现实意义
习主席在3月接受巴西《经济价值报》记者的提问“领导一个13亿人口大国,感受是什么?”习主席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自此,“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态度,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讨论。结合该理念,回想我国最近几年的发展变化,笔者也禁不住参与其中。
2.1 “不折腾”,让利于民
对于经常看新闻的人来说,“不折腾”应该是很熟悉的一个词汇,在中共中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连续用了三个“不”:“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当“不折腾”三字刚落音,人民大会堂观众席随即传来会心的笑声,当然观众也明白了这个富有老百姓生活化语言的词汇的含义。在我们建国初期,经历了那么多的政治运动,不仅对国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人民的安居乐业,所以“不折腾”将以前所谓的斗争都一票否决,让人民看到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走向——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在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的时候,全国人民生活都在逐步实现富裕的时候,国家开始关注“三农”,特别通过党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宣布逐渐取消农业税,这也意味着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传统税收的终结。让利于农民,并且开始实行农业补助,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时期,国家审时度势,适时调整政策方针,农业和工业的互相补给,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我们不难看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执政理念——不扰民、让利于民,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们社会更好的向前发展。
2.2 完善制度,让“中国梦”不再遥远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向全国人大代表发表自己的就任宣言中提到:“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在简短的25分钟讲话中,习主席多次提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治大国若烹小鲜”中提到不扰民、要让利于民,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实际上要想让“鱼”美味,却要从多方面着手。“原料”的选取过程也很重要,不仅是“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以此打造一个平等、民主、自由、公平的和谐社会。
还有就是值得一提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关于民生的问题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王幸生认为:“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实现公民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让每个公民向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让我们在追寻“中国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2.3 尊重自然规律,提倡科学发展
“治大国若烹小鲜”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就是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实现“无为而治”。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能顺利完成,看似简单的任务却出现诸多问题难以完成,是因为前者顺应自然规律,而后者却和自然规律背道而驰。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环境极其恶略。在青藏高原修建铁路,不仅工程艰巨、技术复杂,而且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难度都很大。任何一个选址的确定都是经过反复勘察,尽量避免破坏植被。而且,在后来的运行中,列车不允许向车外沿途排污,车上的厕所也采用真空集便装置,达到零污染的要求,真真正正的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尽管现在我们意识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是之前高速发展的经济却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负担,我们不得不在今后投入精力治理。最近一段时间的雾霾天气和正在肆虐的H7N9,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是在环境保护还是社会发展,我们的国家都应该时刻谨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遵循客观规律,高举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哲学思想不仅在我国历代统治者那里得到重用,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将老子的思想比作“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当然其中也包括这一真理。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用以阐述论证他的治国策略,在国内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3 结语
中国不仅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更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发展日益凸显的众多问题,政府该如何提高执政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呢?习主席近日提出要实现“中国梦”为我们明确了奋斗目标,而“治大国若烹小鲜”则为我们提供了治国依据和策略。“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了执政者既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听取民主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妥善处理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要关注到国家的各个民族和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实际情况出发,促进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繁荣昌盛。所以我们要深入的学习“治大国若烹小鲜”内在的哲学思想,掌握其精髓,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政府立法机构应当完善立法,是整个社会的运行能够做到有法可依;相关部门要切实修缮政策制度,确保人民的利益,让每位国民都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让每位国民共享出彩的机会,让我们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朴民,《道德经讲解》[M],岳麓书社,2005
[2] 黄朴民,《道德经讲解》[M],岳麓书社,2005
[3]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
[4] 向虹,论“治大国若烹小鲜”[J]《企业文明》,2011(4)
[5]黄朴民,《道德经讲解》[M],岳麓书社,2005
[6]黄朴民,《道德经讲解》[M],岳麓书社,2005
[7] 王泽应,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领导思想研究》评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6)
[8]刘润焕,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浅谈老子哲学思想与生态环境意识[J]《内蒙古林业》2007(1)
[9]王晓倩,论老子的无为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2010
[10 王晓倩,论老子的无为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