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变“教室”为“问室”

作者:廖海吟 字数:4831  点击:

[摘要]变“教室”为“问室”,将问题意识贯穿整个学习空间,使其不仅作为教育活动的场所,更是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探究分享的快乐学习场所。

[关键词]教室;问室;师生互动;主体探索;快乐学习

把“教室”变为“问室”,不是让“教室”能指为一个名词的死亡,而是所指为一个陈旧理念的终结。作为不同教育内涵的同一个空间,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既是作为教育活动场所的“教(jiào)室”,更是作为教师灌输知识和展示技能场所的“教(jiāo)室”。而问学教育理念下的“问室”将教室的功能转化为学生发问、质疑、探究的基地,是一个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探究分享的快乐学习场所。

问学教育的核心部分是问学课堂,倡导以问导学,以学激问。课堂基本模式为课初生问、课中互问和课尾探问。以“问”贯穿始终,使传统的学习空间发生质变。

一、“问室”是师生互动的场所

在“教室”中,教师习惯把自己和学生作为容积不等的容器,不根据容器的本身构造,一厢情愿地向学生的容器填塞物质。长期以来,教师乐于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式的先生教诲。而我理解的先生,应当是先做学生,先做生者,学为先者为先生。“问室”是一个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的概念空间。师生共同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时空,共时性、共进性决定了师生都是发展的主体。在“问室”中,师生应当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在一种和谐友好的关系中交流信息,沟通情感,消除误解,摒弃成见。

好奇心是科学的第一推动力,伟大的发现要归功于第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问室”中的主人要以学生之问为核心,从“信息共享”走向“思想共享”。在“问室”的教学活动中,是探讨过程不是公布结果,是关注对话不是聆听独白。教师应当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灵。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发展的、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学活动。课堂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围绕学生设计问题,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使课堂产生良性互动的效应。

为准备面对学生的各种脑洞问题,对教师的高要求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教师首先要追求专业造诣,追求人格完善,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科学目标和人文目标。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彭刚曾拷问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你是否具有文化意识、文化视野和文化阐释能力的文化底蕴?”这种拷问同样适用于其他所有的学科,教师体内是否流淌着科学和文化的血液,是否懂得科学和文化的解读方式,是否具有科学和人文精神,这是能否提高“问室”师生互动质量的关键。有了这一高屋建瓴的本领,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生成新奇的问题,产生学习自悟的意识与行动,教学即成为融知识灌输、认知探索与情感体验于一体,环环相扣,层层激思,充满紧张、灵性的智能活动。“问室”更像一个微信群,教师可以直接与每一个学生发生精彩纷呈、互相链接的对话。教师要开创师生的对话平台,引导学生加强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人生对话,与社会对话的交互影响,促进新知和新质文化的发生、展开和传播。

互动的教学中孕育着惊喜与激动,在不断的问答、咀嚼、体味、探索中发现知识的美,发现科学的美,发现文化的美,发现人生的美。教学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问室”中的师生互动,是体验,是倾听,是感受,是领悟,其中有混沌的直觉,也有理性的思考。它能实现教学本质上的合作与对话,创造师生之间心灵融通的交流场,唤醒学生主体参与的内动力,使其与教师一起承担促进自己发展的职责,将理想的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从而生产出一堂堂生动而又互动的文化课与人文课,这样的课堂可以看作艺术品。“问室”应是这样一个开放的学习场所,使学生自觉成为活动群体、活泼群体和活跃群体中的一员。

“问室”中的师生互动还是师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是自主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柏拉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师生互动就是要培养学生超越教师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和创新精神,创建民主、自由和充满人性光辉的课堂。为此要打破一些传统的规矩,克服一些传统的心理障碍,改变一些传统的角色定位。传统的规矩,存在着严重的教学惰性,它保证了教师的中心地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程可以自始至终沿着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进行。它可以使课堂教学不受学生思维的随意“干扰”,对学生的“无关”活动,则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把教案上和内心里早就编好的剧情演完了事。例如学生的举手、起立发言,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秩序,以不至于打乱课堂教学进程为核心。针对这一规矩,我提出:能不能让学生不“举手”而提问发言,不“起立”而提问发言,甚至打断老师说话?课堂上学生的嘀咕不也是一种发言?再如,让学生质疑问难成为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制度。真正的师生互动是对传统规矩的反动,在互动教学中,不是看教师设计多么精巧,学生表演多么精彩,而是看它有没有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水平,真正地让学生的心灵动起来,自觉地进入愤悱状态,把一个个真实的自我暴露给课堂,确立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

“问室”中师生互动的理想境界,不是让学生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看学生一个问题解决了,思维空间有没有拓展,能不能生发出更多的问题。

二、“问室”是主体探索的场所

在“教室”中,一些问题显而易见:课堂教学的主体自主活动缺失,学习效率不高,教学缺少活力,缺少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学设计中的主体活动缺少心理自觉,学生主要的任务是知识的复制和下载等。

我们必须沿着新课程改革的道路走下去并拓宽前程,新课程改革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学习革命,是尊重主体的整体革命,是具有普适价值和长久意义的心理变革。新课程理念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还学于生,使学生自主发现,获得探究的快乐、成功的体验。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尊重每一个体生命和思考、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胡克英先生说:“教人因其材,教人尽其材,教人展其材。”[1]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其认知水平、思维过程、情感态度呈现出巨大的差异。“问室”中的教学会走出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动。在“问室”中,要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让每个学生受益,教学活动的设计着眼于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每个学生都有各自擅长的智能,能够通过不同的单元活动掌握知识的精华,结出智慧的硕果,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灵性。

例如,我们对长期在做但是效果始终不大的补差工作有没有作过反思:我们是否在做一种徒劳无益的工作?美国的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博士在他的《课堂中的多元智能》中说:“如果一个孩子某学科表现较差,我们应该从他的强势智能项目入手去补救有缺失的项目,而不是一直针对不行的智能项目拼命地给他补习。用他比较弱的智能去改进他已经落后的技能,只能是事倍功半,只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无助感,最后让他的学习兴趣完全消失。”[2]教育应寻求拓展个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按统一模具将个体挤压变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问室”中,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关注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折射出来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等个体特质,关注学生能否在课堂上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把在各个方向上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放在三维评价体系中,和过去比较,和自己比较,放大亮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通过向外提问和反躬自问,要引导学生选择在自己优势的智能项目上发展,以特长和个性弥补智能弱势。在选择中,调整自己的生存状态,感受学习生活的美好馈赠;在选择中,获得理性的顿悟、灵感的生发与心灵的舒展。

学习是一种文化体验,只有学习成为个人的自觉行为,才能发现其独到之美。学习是一种自觉的积淀,“问室”中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情景营造,科学文化自身的魅力,对未知世界的探询欲望会引导学生走向彼岸。知识和智慧会指引学生认识社会,分辨是非,学会思考和解读的方法;哲人的思想会洗涤灵魂,使生命一次又一次向前拓展;徜徉在科学文化的海洋里,会消解尘世的喧哗与浮躁,还原和煦平静的本我世界。来自内心深处的自主探索,是智慧产生的源泉。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感悟,不仅能使学生独享拨云扫雾的快乐,更能拓展其知识世界、能力宇宙和心灵空间。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和心理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学习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学习中才能感受自然、了解社会、体悟人生。

三、“问室”是快乐学习的场所

在“教室”中,教师常常板着面孔,学生战战兢兢,噤若寒蝉,回答问题唯唯诺诺,惟恐猜不透老师的心思而遭到训斥。更多的情况是教师滔滔不绝,自我陶醉,或者是“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吱吱呀呀写个不停”,没有看到学生渴望求知的目光已逐渐暗淡。“教室”中多了一颗颗不快乐的心,会泯灭学生自由的天性,扼杀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学习,需要刻苦,但绝对不要痛苦。在“问室”中,从主动发问开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快乐,使学习经历更美好。学生每天生活的空间和时间都是以学校为主要人生载体,而在“问室”中的时间和活动又是青少年的成长主页。学生是否快乐,是否幸福,是否能够把自己的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和班级的学习氛围、情感氛围和创造氛围。让学校和“问室”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让学生在友好宽松的环境里成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问室”中,教师首先要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充满乐观、宽容和积极进取心态的教师会给学生以直接的感染,从而使学生进入快乐状态。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国内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检测表明,约50%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内卷,疲惫,焦虑心重,胆战心惊,教师的这些心理必然会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必然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消极的影响。一个成熟的教师,留给学生的一面应当始终是坚强乐观、平静和缓,面对任何环境,要能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心灵的贵族,岁月芬芳,人生静好。

“问室”中,由于教学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主体,倡导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可以减轻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自由的质疑权,有充分的发言权,对自我发展了如指掌,对自我评价就能客观而理性,也更能积极主动地沿着自我预制的目标前进。“问室”中,由于采取了智慧化、科学化、信息化和人文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于合作,积极参与,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的增长,还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愉悦和情感满足。

创造相互赏识和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使“问室”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提问的习惯,不断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不断地积贮自信和勇气,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在“问室”中,提倡让学生微笑。雨果说:“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微笑是人类最甜美、最动人的表情,微笑能表达人们的喜爱,传递友善的信息,使人们显得可爱而有魅力。课堂中的微笑,不只是一种礼仪,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面对冷漠、面对困难的勇气,体现着对自己人生的自信。让学生在微笑中学会关心、谅解和善待他人,从而微笑着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社会。

结  语

从“教室”向“问室”转变,不是教学空间名词的改换,也不仅是教学主体的更迭,更是遵循教育的个性化、人性化、民主化的理念,促使教育教学走进学生丰富的心理世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终身发展负责。当我们走出“教室”,走进“问室”,定会发现那是一个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胡克英.胡克英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美]托马斯·阿姆斯特朗.课堂中的多元智能[M].张咏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互动教学研究
智慧教室环境下的个性化物理教学模式设计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