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可视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吴少玲 字数:1922 点击: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探索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可视化课堂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开放性思维,这对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可视化;教学策略
可视化教学是近年来教师比较关注的一个教学研究话题。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母鸡》为例谈谈我理解的可视化教学。课堂基本环节:课前预习(自学激趣,初步感知)——课堂四步引领思维探究(感知、聚焦、迁移、回归,课堂中借助各种可视化工具优化课堂)——课后延学(增大阅读量)。
一、自学激趣,感知学习方向
教学《母鸡》一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行绘制思维导图,不懂的问题或者感兴趣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标记。学生热衷于动手绘制,激发学习热情,预习过程不再是单调枯燥而是变得很有趣味。
二、整体感知,知晓情感态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思维、情感活动中,积极主动对文本进行揣摩、理解,通过积累经验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感悟、思考能力。
《母鸡》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文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出课文脉络:文章运用对比的写法,作者前后态度的变化。学生通过独学明确第1~3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而第4~10自然段交代了作者态度变化的原因,并细致生动描写了母鸡的形象,由此初步掌握本篇文章主要内容。此时,学生在ipad中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的第一层分支,填写关键词,教师机统计出对错率,有利于教师判断学生在这一阶段掌握的程度。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提取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加深对课文整体的感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聚焦表达,体会母鸡之爱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中要聚焦重点与难点,并引领学生细细研读,品味情感。《母鸡》一课中,主要聚焦作者前后情感的变化,找出变化原因。
学生带问题用自己喜欢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对母鸡前后态度变化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围绕第1~3自然段“我一向讨厌母鸡”这一中心句,交流讨论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小组交流,通过合作提取关键词,列举出母鸡让人讨厌的几点原因,合作完成思维导图。随后,学生在领学的带领下根据思维导图研读相关句子,体会文章独特的言语风格,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讨厌母鸡的感觉,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可以学习这一写法。
学生小组合作,找出课文第4自然段是文章的过渡段,体会到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之情后,教师抛出问题,启发学生质疑:是什么打动了作者的心?让作者对这只母鸡前后产生截然不同的态度,甚至还产生了敬佩之情?学生小组合作找到文中交代原因的段落——第9自然段。在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态度变化的原因后,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阅读第4~10自然段提取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随后根据关键词,在领学的带领下找出相对应句子慢慢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课堂中,围绕课文的“核心问题”,通过找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由此进行思维发散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迁移应用,感恩母亲之爱
《母鸡》一课中,通过对句子的品读,学生对母鸡的形象有了深刻的感受,也了解了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和用词的严谨。例如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对母亲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
本课除了聚焦作者情感的变化,思维导图的设计还从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迁移到生活中所有的母亲,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得到激发。
五、回归整体,领略表达异同
通过与同一作者的文章、不同作者的同类文章对比,找出文章之间的差异性,可以增强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整体回归,激发阅读兴趣。
本课和上一课《猫》均出自作家老舍笔下,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两种动物的不同特点,以及作家表达方面的特色。在同类作品的对比阅读指导中,利用可视化工具显示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比较阅读,自主合作探究不同阅读内容的异同,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
六、激趣延伸,拓展群文阅读
课后,利用多媒体把同类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增大阅读量,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来阅读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小学语文阅读可视化教学策略研究,课堂中不单单是借助思维导图,同时也借助智慧课堂的技术,课堂中创设情景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