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赏识的心态孕育心灵之花
作者:徐琴 字数:3237 点击:
摘要: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比起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而倡导以爱与尊重、理解为出发点的赏识教育就在小学生行为习惯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赏识;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126-02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教好的习惯。”可见,在儿童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前期老师的引导和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慢慢地引导学生从需要成人约束的他律阶段过渡到受自己主体价值观支配的自律阶段。在这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赏识教育起着星火燎原的作用。
赏识教育是由周弘老师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与人民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如出一辙。它的特点是尊重生命规律,承认差异,发现优点等等。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它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实施途径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1.尊重学生
尊重是人生活在社会中最为在乎的一点,用我们通俗的话说就是“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由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小学生正处在人格和自尊心养成的重要阶段,所以我们不能轻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
案例:一次语文课堂教学上,在识字环节,为增加学生识字的兴趣,寓教于乐,我提出玩“躲炸弹”的读字游戏,给一个字做标记,我领着学生读字时,读到这个做了炸弹标记的字,学生就必须不出声,谁出声跟着读了就相当踩了“炸弹”。这个游戏其实就是训练学生的反应力的。可几个回合下来,马展同学几次都没“躲”过“炸弹”,结果引得全班同学的哈哈大笑。马展同学立即面露难色,很受挫的感觉。考虑到他平时很爱面子,只要有人当面说他的不是,他就会很激动的情况,我立即终止了游戏。并和颜悦色地对其他同学说:“大家可别笑他,他虽然没有注意到“炸弹”,但说明他读的很专心啊!”这样一说同学们也觉得有道理,立即给他投去赞许的目光。马展同学这才红着脸不好意思地望着我笑了。从此以后他课堂发言更积极,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课堂插曲,但如果不用心捕捉孩子的心理变化,盲目地和学生们一样嘲笑那位屡屡出错的同学,甚至当众批评他笨的话,他就真的会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那么他对自己就会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上进心,后果可想而知。相反如果我们从另外一面发现他的闪光点,在同学当中为他挽回一点面子,重新树立起他的自尊心,那他不仅会心情愉悦,还真的会变得更出色,让你刮目相看。
2.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恣意开放;是早上9点钟的太阳,充满了活力。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样,没有一个人是一无是处,满身缺点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本质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发现本质善良的孩子身上发出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与强化,肯定他的成就,他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惊喜。
案例:我班的许小庆同学平时学习习惯不好,比如:上课爱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但平时打扫卫生方面很积极,总是主动要求帮老师做事,我看见了他身上这一点并在班上特意地表扬了他热爱劳动、做事积极,其他同学都很诧异,觉得怎么连他都会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也竞相地模仿,很少有人逃避每天的值日工作。许小庆同学做卫生更积极了,每天一到学校就去扫地,做得热火朝天,全班同学齐心协力把班上的清洁卫生工作做得有模有样,多次获得流动红旗。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赏识,同学们就会互相学习,教师再客观地横向对比学生表现,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赏识教育中提出的“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能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观点。
3.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
小学生容易把老师当成权威,认为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这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完全是坏事。小学生对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缺乏全面的认识,是非判断能力不足,对于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这时老师的引导与评价在学生当中产生的影响就格外重要了。当平时爱迟到的学生,突然有一天来早了,老师的一句“不错,今天没有迟到!”,他就知道我的一点改变也能获得老师的肯定,就会持久地做下去从而形成不迟到的习惯;当平时爱调皮捣蛋总是被别人打小报告的他,有几天都表现得乖巧和遵守纪律时,老师也应该抓住机会对他的进步表示出肯定,不断地给予他向好向上的力量,他也会让你刮目相看的。孩子的点滴变化都是不容易,而她们的意志力也比较薄弱,需要成人特别是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不断地坚持与强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辩证的,任何思想理论的发展过度都会造成反面的后果。因为过度的赏识教育,家长或学校片面地理解赏识就是只表扬不批评,尊重就是放任,这就造成了一些儿童难以忍受批评,挫折,甚至有些儿童青少年如果不被“赏识,”不被“尊重”,就会离家出走,甚至伤害生命。那么该怎样正确地实施赏识教育,让它发挥正常的作用呢?
(1)首先赏识教育不能过度。教育其实就是强化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优点进行正面强化,对其不足进行负面强化。要做到奖励和惩罚结合,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教育思想。如果老师和家长成天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聪明!”对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性格缺陷置若罔闻的话,那该学生容易陷入自我欣赏,滋生自负、自私、骄傲等不利于他成长的心理中,容不得一点批评的声音,经不住一点挫折,这对他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很大的危害。在赏识孩子的同时也要针对孩子的缺点及不足应当提出适当的批评,但又不能停留在批评的表面,更不能拿以前的事来数落孩子的种种不是。我们要认识到批评孩子也是为了他改正不好的行为,帮助他认清自我,也要对他该如何改正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指导。切不可将批评理解成简单粗暴的打骂。不然适得其反。
(2)其次,防止赏识的标准单一。在当今这个焦虑的社会中,许多家长乃至老师都把学习成绩当做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成绩好则一切就好,成绩不好就是同学老师眼中的“差生”,“差生”是没有什么事情值得老师家长去称赞的,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过早地让本该恣意绽放的花朵枯萎凋谢。“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片叶子上都有属于他自己美丽的纹路,我们要细心地有耐心地观察周围每个学生的优点,特别是一些难得的品格,比如:善良、勇敢、诚实……这些对儿童以后步入社会后获取幸福有更大的意义。
(3)切忌把赏识教育万能化。赏识教育是从人性角度出发,以爱为基础,对学生行为和学习所进行的积极评价。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但如果过分地使用赏识教育,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生要么对表扬声习以为常,要么经不住批评。赏识不是万能的,它也要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学生态度漠然,性格孤僻,心高气傲,以自我为中心,这时靠情感的赏识去影响他们远不如对他们正确归因,分析问题,寻找策略,对症下药有效果。
总之,我们在小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养成中,要积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良好的行为产生持久的动力,继而形成习惯。在赏识学生的同时要注意赏识的度和标准,不可过度赏识造成学生的受挫能力下降,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得益彰,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点,做最大的努力改正不足,演奏出师生之间最和谐的乐章。
参考文献:
[1]《赏识教育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百度文库.2016-12-26.
[2]《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2009.
[3]《赏识教育的弊端》.百度文库201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