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初探
作者:夏惠春 字数:2495 点击:
摘要:学习的过程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路,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热情,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关键词:现实;思考;针对;挑战;趣味;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108-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要能让学生感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认识水平相适应。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再认识的心理过程,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2.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而矛盾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指导与帮助正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外部条件,但只有在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下,才可能较好地创设情境并把握课堂。所以在创设情境时,老师在把要探索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因为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才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活动就是数学思维活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创设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才会有疑问,才会去探索、讨论。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主动、积极思考状态。因此,优化数学问题是激发数学思维,提高思维效益的关键。而创设情境则是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创设间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关键就是选准问题的切入点。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5.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集中到学习上来。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趣味情境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新颖有趣、生动形象,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6.问题要有开放性——放飞学生的思维
开放性就是创建的课堂情境促使学生思维呈现多样化,学生思考的空间较为广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然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结合情境中学生的实际反应,有效的组织、调控教学活动。平时教师能创设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情境,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宽松的情境下,放得开,思得广,想得深。想象是智力活动中最有活力的方面。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创造。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有助于学生的想象内容,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不仅限于教师创设情境,还可请学生创设情境不拘形式,不限内容。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课堂真正成为开放的系统。
总之,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