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言外之意”打开学生情感体验的窗户
作者:常园园 字数:4231 点击: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切感悟文本情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教师巧用“言外之意”,是带领学生体悟文本内在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母亲的鼓励》为例,从教师教学策略上的言外之意,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和文章作者对文本结构安排的言外之意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教学中“言外之意”的运用以及对于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作用。
关键词:言外之意;情感体验;教学策略;人物语言;文本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77-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要求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用,并明确指出:“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切感悟文本情感是教学目标之一。但在小学阶段,隐藏在文字符号背后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仍然有可能不易被学生发现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得到个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而在语文课堂上巧用“言外之意”,是体悟文本内在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
“言外之意”,顾名思义即当前语言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需要听者或者读者来意会和揣摩。这里所说的“言外之意”,既有教师教学策略上的言外之意,通过巧妙的过渡语言和教学环节设置,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深入情感体验,又有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抓住人物语言特点深入分析,带领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还有文章作者对文本结构安排的言外之意,从整篇文章的宏观角度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带领学生探求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情感。
《母亲的鼓励》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导语中要求:“仔细阅读课文,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者笔下流淌着的人间真情。”虽然课文结构清晰明了,内容简单易读,但在情感体验上,小学生年龄尚小,对母爱没有深刻的理解。这篇文章“言”浅“意”深,怎样通过不需要生硬说教的“言”,潜移默化地揭示出其内在的“意”,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从“言外之意”人手,通过以下三个层面帮助学生打开情感体验的窗户。
1.教师教学策略的言外之意——巧妙设情
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和桥梁作用。教师需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本人以及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的共鸣。因此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教师需多动心思,每一步都要围绕教学主线展开,达到不需要直接言说而能让学生意会的“润物细无声”的目的,突出教学策略的言下之意。
在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后,我发现大家都明白“母亲的鼓励”实际上就是母亲对儿子的爱,但仅限于笼统的“母爱”,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我意识到,在备学生的同时,教师需要深人研究教材,抓住文本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经历,深入体会母亲对儿子鼓励的用心良苦,切忌上一堂“学生都会”的课。因此,在教学整体策略上,我围绕母亲的“鼓励”为主线展开教学,步步深入,发乎“情”,也止于“情”。
1.1 结合学生经历,切题导入
为了化笼统的“母爱”为有具体感受的事例,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想母亲鼓励自己的事例,一开始就让同学们产生感情上的接近和共鸣。
师:同学们,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帮助与鼓励,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学拿筷子,甚至第一次学系鞋带都有妈妈鼓励的身影。你能举一个在遇到困难或信心不足时,妈妈鼓励你的例子吗?
生:我6岁的时候学跳舞,刚开始觉得很累,动作也学不会,看着小朋友们都跳得比我好,我就想打退堂鼓。妈妈不断地鼓励我要坚持,还说我进步好大呢。慢慢地我越跳越好,还多次参加比赛获过奖呢。
生:我以前最怕写作文,也不喜欢作文。我妈妈就一边耐心地鼓励我,一边带着我观察身边的人物、动物、风景等等。我每写出一篇作文,她都迫不及待地看,还给我指导,使我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我的强项就是作文,这肯定离不开妈妈的鼓励。
在学生沉浸在回忆自己和自己母亲之间的故事时,教师的“言外之意”已经收到了成效,此时适时引出:课文中的这位母亲和你们的母亲一样一直鼓励着自己的儿子。学生们通过情境迁移,能初步感知到文中这位母亲的鼓励作用很大,从而为深入体悟感情打下铺垫。
1.2 以提问推动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围绕着教学主线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层层推进教学环节,能够让同学们对感情体会的更加深刻到位。而每一个环节巧妙的过渡能使课堂的结构更加紧凑、师生配合更加和谐,使课堂教学更加完整高效。以提问的方式来过渡既能使每个环节结构清晰,又能启发学生思考,使教师教学策略的“言外之意”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篇课文中,同学们初步阅读后,都能感受到这位母亲的鼓励作用很大,此时教师在过渡语中顺势提出疑问:你从哪些内容看出母亲的鼓励作用大?在文本中找一找并说说你的感受。同学们随即明白了这个环节的学习内容,即儿子的表现和变化,大家纷纷发言:儿子以前不好好吃饭,现在能吃两碗米饭了;儿子沮丧的脸变得高兴了……
同学们对儿子的变化之大有了深刻的体会后,教师继续以间题来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儿子的巨大转变,都是因为母亲的鼓励,那么母亲是怎样鼓励儿子的?她具体说了什么?同学们马上能够领悟到教师的言外之意:重点理解母亲鼓励的话语。
同学们对母亲鼓励的话语有了深入地理解后,教师继续提问:每位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而这位母亲的鼓励却更加特别,这个特别的地方是什么?请同学们联系上文,在每次母亲的鼓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同学们明确地找到了老师的话和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的表现,原来母亲的鼓励其实是“谎言”,原来这鼓励饱含着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正是她一次次地一边咽下泪水,一边给儿子鼓励,才让儿子有了前进的动力,激发了儿子的自信,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
这样的环节设计,教师的言外之意是让同学们感受母爱的了不起之时,又来一个大逆转,通过母亲对儿子说话前后的对比,给同学们以心灵的震撼,深刻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更觉母爱的伟大。由阅读文字到情感体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随着课堂的步步推进而逐渐落实,教师教学策略的言下之意,正是要让同学们更好地细致地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感情。
2.课文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深入悟情
知“意”的原则,必须通过具体细致的文本的“言”,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来完成,从而达到较深的层次。尤其是有些语言过于委婉,并没有直接说出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此时“意”的获取,更要通过对具体语言的分析,加上学生的想象、理解并融入其情感的因素才能达到。这篇课文中,母亲在儿子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时说了三次鼓励的话,而这些话母亲都是委婉地表达,并没有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在课堂上,深入理解母亲的话语后,体会话语背后的深意和感情是学习的重点。
在幼儿园时,母亲鼓励儿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孩子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宝宝进步了。”老师将母亲的这一段话分解,带着同学们细细咀嚼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母亲话里的意思。
教学片断:
师:既然母亲的鼓励作用这么大,就让我们来细细品读一下母亲的言下之意吧。“老师表扬你了。”你读出了什么?
生:老师说你好话,你很棒。
师:“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你读懂了什么?
生:你进步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更长了。
师:母亲有没有可能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呢?
生:争取坐端正的时间更长,超过三分钟,比如五分钟或者时间更长。
师:“别的孩子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宝宝进步了。”你读出了母亲的什么心情?
生:母亲应该为儿子感到高兴。
师:为什么为儿子感到高兴?
生:为了儿子的进步而高兴,也就是说宝宝的进步让妈妈感到很高兴。
师:简单的两句话,原来传递着这么多的含义呀。看来这位母亲说的话我们不能仅仅一读而过,要深入理解思考其中的“意”才能更深地领悟母亲对儿子的感情。
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再让同学们带着读懂的言下之意来读句子,就会更有感情。余音未落,在浓浓的母爱氛围中,我继续趁热打铁,请同学们照着刚刚的品读,分组讨论母亲的第二、三段话。同学们各抒己见,结合自身的感受把母亲的话语理解地十分透彻。通过这样老师带着细细品读、分组自由细细品读,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鼓励。原来,母亲说的话是别有一番用意呀!在深入感悟了母亲话语的言下之意后,同学们再来读母亲的话,心里会别有一番滋味。
3.作者文本安排的言下之意——整体升情
教材研读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学生认知文本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被熏染的过程。我们在研究文本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因为文章的深层总是潜藏着一颗涌动的心灵,作者也是在用自己的心和生命体验着作品的思想内涵。
作者写了母亲的鼓励以及母亲鼓励后儿子的变化之大,这并没有特别的地方,但文本不限于此,作者也有隐藏在母亲的鼓励背后的言外之意。在母亲温和的鼓励之前,作者写了老师的话和听了老师的话后母亲的表现。比如幼儿园时,老师对母亲说:“你的儿子特别好动,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在家里也这样吗?”听了老师的话,“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从文本中可以看出,老师说了批评她儿子的话,她听了后心里很难过,但她面对儿子时,仍然强颜欢笑,说出了和老师不同的话。教师读懂了作者的言外之意,在教学时抓住文本的内在结构安排,便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篇文章中,母亲的鼓励最特别的就在于母亲是听了老师的话后,向儿子转达了和老师不同的话。前后对比,同学们也能从中体会到母亲鼓励的特别,是把眼泪咽到肚子里来鼓励儿子的,因此对母爱的感受也更加深刻。作者文本结构的言下之意,使母亲的鼓励显得更加了不起。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借助“言下之意”可以更多地关注同学们的学习经历,激发同学们的情感体验。教师从教学策略、人物对话、文本结构等多个方面入手,使教师、学生、文本的感情融为一体,既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又能深刻体悟作品内在感情,最终使学生在体悟的过程中精神得以自由生长,心灵得以不断成熟,从而促进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