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指导
作者:朱玉洁 李佳林 字数:1922 点击: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阅读部分第二条是这样规定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他朗读课文。”所以,教会学生在朗读中能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基本要求,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来,才能步入朗读的佳境,才能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
关键词:朗读;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42-01
在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特别要注重把握好语速和意境两方面。这里的语速是指朗读速度。什么时候读快,什么时候读慢,什么时候读适中,都是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叙述语言的朗读要适中,描写欢快、喜庆的场面要读快,描写悲痛、沉重的场面要读慢。人物对话的朗读速度,则应根据具体的人物语言而定。一般的疑问句,朗读速度应适中;表示感叹、举棋不定、模棱两可、断断续续、结结巴巴的对话,朗读速度应放慢;惊奇、争论、吵骂性对话的朗读速度则应大大加快。
把握好意境,就是把握好课文所描述的场景,把握的是一种氛围,与朗读速度分不开,但注重朗读语气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一般情况下,景物描写要读得轻快,体现出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心情;事件叙述、场面描写,要视所体现的‘气氛而定,或庄重、或轻快、或幽默、或悲伤,等等。课文中人物对话也要读出人物的情绪,或喊或叫,或惊或喜,一定要体现出人物的表情。这就跟我们听评书一样,说书人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的动作、他们的神态、他们的语言,都值得我们仔细描摩和效仿。
在朗读教学中,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教法。要上好低年级朗读课,应该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读准字音。这是朗读的基础,必须要让学生读准每个字,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问老师、向同学去认识,特别要让学生弄清声母、韵母和声调容易搞混淆的字。
(2)读通顺。每篇课文,刚开始读的时候,都会读得结结巴巴,随着读的次数的增加,流利度会越来越好。因此,要让学生不断重复朗读,十遍八遍,直到滚瓜烂熟。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体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知道哪些地方是重点,哪些地方是过渡。只有对课文了如指掌,才能更加投入地朗读课文,才能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师范读。教师范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模仿。如果没有示范,学生就无从下手,想当然地乱发挥。教师读好了,学生就可以学读,可以揣摩,可以效仿,知道哪些地方应该读快,哪些地方应该读慢,哪些地方应该读重,哪些地方应该读轻。
(5)感情练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前面所提到的方法,全是这一步的准备工作。要让学生开口读,不断重复练习,在朗读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体现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读出或喜或忧、或哭或笑、或喊或叫等能感染人的情绪。
每一个班级,学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学什么都快,有的学生则学什么都比较缓慢。下面是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间题。
(1)不流利。这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读得结结巴巴,让人听了极不舒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紧张,二是缺乏练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进行心理疏导,给予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其次要加强练习,经常督促学生练习朗读,让其在不断重复中学会朗读。
(2)唱读。这也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让学生弄明白,我们朗读速度和平常说话的速度是一致的,平常怎样说话,就应该怎样朗读;第二,在平常朗读练习中,有意提高朗读速度,让学生能读多快就读多快。
(3)声音小。有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声音很小,除了自己谁也听不清。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这类学生胆量小、面浅。要想改变他们,就要训练他们的胆量,平常就要有针对性的地指名让这些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多给一些机会,让他们在不断地的练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4)不敢读。这种状况主要出现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主要原因是识字量少,自卑心理极强,害怕读错了会被老师的责骂或者同学讥笑。这类学生,老师应该多加辅导,多让同学去帮助,让他们在慢慢成长中得到锻炼。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上好朗读课,特别在低年级阶段,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问题,让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王志义.西部素质教育.2017(21).
[2]加强朗读指导,提升语文朗读能力[J].钱婷.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02).
[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J].蔡淑兰.新课程(小学).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