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作者:张立剑 字数:2449 点击: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教师的语言风格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有些老师教这种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学生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稍差,但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教师独特的语言风格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必须努力形成良好的教学语言,努力讲普通话,为架起师生心灵之桥,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做好准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41-01
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工具。我们如何通过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教科书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呢?这是一门非常深刻的艺术,值得小学语文教师们学习和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是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最基本方式。因此,文语教师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艺术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1.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知识比以往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知识的准确表达和掌握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包括散文,诗歌和故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未来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影响。教科书内容中的许多文章都有一定的深刻含义。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帮助,他们就很难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运用形象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有助于教师提高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充分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的策略
2.1 力求通俗易懂,把握生动形象
通俗是指口语表达的大众化。用语通俗,一听就懂;意义通俗,深入浅出。语言似山间的小溪流水清澈见底,透辟明晰。这种语言风格与佶屈聱牙、横生枝节、沉滞阻塞、含糊晦涩是截然不同的。例如霍懋征老师讲《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时,这样进行教学:
师:我们看看,漓江的水真静啊,怎么静?读一读。师:江水是不断前进的。但是漓江的水使你感觉到怎样?是滔滔不断地前进吗?生:不是,真静啊!师:静到什么程度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师: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作者是在哪儿呆着呢?生:作者在船上,而船在水上。师:对。船就在水上,但作者却感觉不到水在动。叫不叫静啊——生:叫。师:真静啊!体会一下,真是什么意思?生:真就是非常确切。师:非常确切,确确实实是静。这种平易流畅,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深者浅之,难者易之,涩者润之,虚者实之,以细微浅近之语阐明至美至善之理。既不炫耀卖弄说得深奥莫测,也不过分迁就讲得庸俗肤浅,教学语言达到这般境界,实在是炉火纯青的功夫。
2.2 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
思维源于惊奇和疑问。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充分依靠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自己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内在动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悬念,为学生创造意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应在课前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人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2.3 语言幽默风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趣味性的语言,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语文知识更加生动,灵活。为此,除了突出以上论述的语言特征外,教师还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趣味性,进而体验语文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理解和晦涩的文章,采用趣味性的语言进行引导,可帮助学生塑造更为生动的人物形象,掌握语文本文内容正确的读法。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一次有趣的观察》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通过夸张的比喻手法,将文章较为深奥的知识点转变为形象的知識点,或通过教师的肢体动作与语言的结合,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文中出现的“缠”、“绕”、“抖”等动词,教师便可演示性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思维能力更加活跃,情感更为丰富。同时,教师还可在课堂上设置语言游戏性的互动环节,运用自身教学所累积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间的互动环节,继而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语言上要焕然一新。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语言的艺术性,深入挖掘语言艺术的潜力,加强语言技能的磨练,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应将它们应用于教学中,从而使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使祖国的语言文字更丰富多彩,更具有感召力,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刘燕,赵牛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国科教研究杂志,2015年第12期.
[2]马永华,赵海涛.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中国教育学刊,2016第4期.
[3]朱忠华.正视现实回归真实——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6).
[4]许传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教育现代化-知网,2017(12):189-189.
[5]顾群霞.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教育现代化-知网,2017(24):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