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策略思考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提出与推进,各学科逐渐针对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进行了革新与思考。体育课程作为初中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与体育素养。然而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基于此,文章从学校、教师及课堂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关于改进初中体育教学的策略内容,为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教学创新;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52-0118-04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国家和社会对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待。作为初中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体育学科同样需要革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培养的要求。在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校与教师首先应自省当下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科特色为核心,抓住体育的实践性,从初中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初中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不断丰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的教学效果。
一、 中学体育教学现存问题
(一)体育教学重视不足
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目前许多初中学校对体育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与其余文化科目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在课程数量上,体育科目的每周平均课时数少于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科目,且在一些学校中还存在将体育科目的课时挪用到文化科目上的现象,造成学生体育学习时间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学上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从而使体育教学难以进行改革和创新。例如,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设备存在场地面积小、设备老旧、设施数量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教师的正常教学需求,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内容枯燥
体育课程以户外实践课为主,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活动组织能力不强,或担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意外事故,因此喜欢组织内容简单的体育实践活动。除此之外,为帮助学生在体育中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常以考试项目的教学为主,并要求学生在课上反复练习考试内容;而对其他与考试无关的项目,教师通常在教学中一笔带过。这些情况都导致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乏味,不仅难以提高学生参与兴趣,还无法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
(三)体育设施不够完善
完善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设备是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然而受客观因素的限制,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面积无法满足国家的标准,体育设施设备数量上也不充足,难以满足体育教学需求。以羽毛球教学为例,由于部分学校的羽毛球球拍数量与班级人数不匹配,一些教师在开展羽毛球教学时只能安排学生轮流使用球拍,未轮到的学生仅能在旁边观摩练习。这使得学生练习的时间减少,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部分学校还缺乏对体育设施设备的后续维护,不仅浪费了学校的体育资源,学生在使用破损的体育设施设备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事故,造成人身安全危害。
二、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一)提升学校重视程度
1. 完善体育课程設置
学校想要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学科的育人目的,首先必须在宏观上来完善体育课程的设置,为体育课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体育课数量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效果。为保障学生每周拥有充分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首先必须按照国家标准为学生设置数量充足的体育课,并向其他科目教师强调严禁使用体育课来进行补课。如因意外情况需要进行调换课的,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申请和调换,禁止教师私下进行调换课。其次,学校必须完善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目前部分学校由于学生升学压力大,体育课上只教授中考涉及的体育项目。这样的课程内容不仅局限了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发展,还忽视了体育的育人功能。因此学校应结合初中体育的教学大纲和自身实际情况,融合阳光体育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设置形式丰富的体育课程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最后,学校应完善体育课质量的评价工作。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指标,结合随堂听课等方式,来规范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确保教师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校还可以以激励为导向,鼓励体育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通过互相听课、评课等方式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模式,以促使学校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2. 加大体育设施经费投入
为确保学校的体育教育蓬勃发展,学校应加大对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从物质上为体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学校要加大体育设施设备建设的资金投入,依照国家标准为学生提供田径场、沙坑、篮球场等室内运动场所以及球类、跳绳、哑铃等种类丰富的体育设备。涉及课堂教学的设备需按学生比例进行采购,确保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使用到相应的体育设施设备进行锻炼,避免出现因体育设施设备不足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情况。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加大对体育设施设备维护的资金投入。由于初中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因此他们对体育设施设备的消耗较大。学校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统计已损坏的体育设施设备,并根据损坏数量对其及时进行补充;学校还应定期检修田径场、球场等场地,确保场地的质量符合学生锻炼需求,防止因场地质量问题而引发安全事故。此外,在资金的筹集上,学校可以积极联动各方力量。如通过向政府申请财政补贴,或接受民间赞助与民间捐款等方式来解决学校资金短缺的问题。
3. 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为转变学校师生对体育教育的看法,学校应将体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借助校园文化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观念,促使师生加入体育运动的队伍中来。首先,学校可组织开展校园运动会、亲子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以精神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师生积极参与,让师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为学校营造“全员运动”的氛围。其次,学校可在校道或墙面上挂设体育主题的宣传画,如介绍我国优秀的运动健儿,或科普我国主流的运动项目等,使学生在行走间就能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最后,学校可通过广播站、校报校刊、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渠道,向学生宣传体育知识;还可组织以体育为主题的作文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了解体育项目的主动性。总而言之,学校应遵循“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来达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目的,从侧面来达到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目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