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探究初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衔接点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与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存在直接的关系,为了使学生从聆听中获取更大的财富,把初高中教学相结合,寻找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给高中音乐鉴赏课增添更加亮丽的色彩。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初中音乐欣赏;衔接点
  中小学音乐教学有效衔接,是提高中小学音乐课质量和实现中小学音乐教育一体化必不可少的过程。2017高中音乐新课标明确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为高中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这与初中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一脉相承;高中“音乐鉴赏”与初中“感受与欣赏”的音乐學习也形成了自然的衔接关系。高中音乐教师应加强与初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把初高中音乐鉴赏内容进行整合,分析两者的不同要求,对比两者的深度和广度,寻找教学内容的生长点,这是做好初高中音乐教学衔接的基础。本文就旨在分析初高中音乐教学内容衔接点的探寻。
  一、 整合教材,让衔接水到渠成
  (一)梳理教学内容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知道“教什么”,梳理教学内容即是我们明白和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特征的重要途径。
  例如中国民歌教学:从人音版七上到九上五本音乐教材看,共设置了七个单元的中国民歌欣赏内容,它们依次分别为:草原牧歌、劳动的歌、天山之音、小调集萃、雪域天音、山野放歌、西南情韵。由每个单元的标题可见:草原牧歌、天山之音、雪域天音和西南情韵明确了民歌的地域性;而劳动的歌、山野放牧体现出民歌表现的场合;小调集萃以民歌的体裁命名。而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以《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为第二单元民歌鉴赏的标题,,划分为:高亢的西北腔、独特的民族风、醇厚的中原韵、飘逸的南国风四个章节,清晰地体现民歌地域风格的特征。
  由此可见,高一学生已经对中国民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鉴赏同一体裁、地域的作品时,他们会比较容易与所学内容产生联系:1. 从音响角度(音乐表现要素)体验不同地域民歌的美感,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以讨论、评价的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评鉴,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音乐感知能力。
  2. 从文化的角度,认知各地民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风格特色,熟悉和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这对于拓宽学生音乐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来说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是高中民歌教学衔接点中重要的一笔。
  (二) 明确教学目标
  与初中的学生相比,高中生的求知欲和独立分析判断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欣赏与鉴赏一字之差。“鉴赏”比“欣赏”多了主观成分的审美态度。在探寻教学衔接点的时候,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选取知识点相似的熟悉作品进行聆听,激发探究欲望。
  以学习“高亢的西北腔”,感受、体会西北民歌风格特征这一课为例:教师以《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为导入(该曲同为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山野放歌”中范例),这是青海“花儿”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教师在带领学生回忆西北民歌高亢、自由的旋律特征;引导他们赏鉴歌词内容,体味大量衬词对表达望“花”兴叹的复杂心情所起的作用:“看去(那)容易(者哟啊呀)摘(呀哎)去(哟)难,(呀哎哟),摘不到(哎)手里是(呀)枉啊然(噫)!”对比《脚夫调》以及信天游《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等作品,从地理、文化、语言、情感这几个方向出发,鼓励学生探寻西北民歌悠扬宽长,起伏度大的地域风格的形成原因。由此,让学生在讨论、思考、评价的过程中运用、理解知识点。
  二、 发掘迁移点,让衔接行之有效
  (一)同一类型的不同乐曲
  从初高中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来,一般一个单元或每一章节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共通性,其共享一个主题,这样编排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所学音乐的类型,使音乐教学设计更为科学有序,所以在探寻欣赏教学衔接点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同一类型的不同乐曲这个特点来发掘迁移点,让衔接行之有效。
  例如在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丝竹相和”这节内容的教学中,《中花六板》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国乐飘香”中的《欢乐歌》皆为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是中国民族民间器乐作品的典型代表,要想实现初高中教学知识点的衔接,重要的就是抓住这个主题。让学生对比聆听同一类型的音乐作品,唤起他们内心的联觉反应,试着表述对“江南丝竹”曲调的初步感知;通过对“丝”——二胡、琵琶、扬琴等;“竹”——笛、箫等单一音色的听辨与感知,对其结构、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加花变奏等创作手法的分析,探究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从审美角度深入理解作品为何流淌出“清新委婉,细腻典雅”的江南韵味。
  (二)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
  我们都知道,音乐有风格与流派之分,同一作者的整体创作风格总体统一,但不同的体裁、内容也会带来不一样的听觉感受。在西方交响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音乐家创作风格”这一特点,在教学衔接点中发掘迁移点,这里同一作者就是交响乐教学衔接的迁移点,非常值得深入探究。
  例如在“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教学中,通过九年级上第五《命运》交响乐第一乐章作为导入,强化“动机”与主题音乐在交响乐中的作用;分辨大型管弦乐队中不同乐器的音色,以及节奏、力度的变化在交响乐发展中的推动力;感受交响乐丰富、浓烈、富于变化的音响特征及情绪变化。由此,引导学生学习聆听贝多芬的另一种体裁作品——钢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的改造下,发展规模接近交响曲结构,而交响乐是大型管弦乐队的“奏鸣曲”,可见,了解钢琴奏鸣曲是深入欣赏交响乐的基础。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是其登峰造极时期的作品,也是200年来音乐会上演奏频率最高的作品。这首乐曲实现了贝多芬英雄梦想,以完美的格式刻画出人的深刻、激烈、复杂而宏伟的情感;乐曲的“第三乐章”通过一个音型的反复,带来暴风雨般的战斗欢乐与哀伤……
  十六七岁的学生正好是进入深层次思考感悟的阶段,鉴赏这样大型、复杂的音乐作品,一方面让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对音乐的认知面,引导学生运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聆听音乐,逐步培养他们聆听古典音乐的兴趣,完善了西方古典音乐教学的衔接。


新时代下博物馆展览延伸探究
县级民生档案现状与开发利用对策探究
图书馆文献采访质量控制探究
建筑工程管理及创新探究
施工企业基层党建高效融入生产探究
医院档案管理现状与对应决策探究
初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和谐社会背景下新型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探究
中职语文“导学探究式”课型设计与实施
信息化建设对文博行业的影响探究
探究现代陶瓷雕塑表现手法
探究医院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探究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对新媒体时代纸媒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究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问题之探究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