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途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龚丽娟曾说:“传统文化教育利于增强国人人文素养。”古诗词,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语言表达符号。古诗词教学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融入,重视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古诗词深奥难解,存在着学习难度较高的一词多义、一词多解问题,学生们学习起来相对吃力。加之,学生们热衷追捧情人节、万圣节等洋文化,对传统文化内容了解甚少,难以领悟诗词中蕴含的文化韵味。同时,课上不重视采取适当的传统文化传承方法,将过多精力放在了诗词解剖上,令学生文化素养始终无法得到提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要重视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一、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课上,积极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克服诗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转变以往应试教育观念。同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拓展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能让深奥难解的诗词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营造良好文化传承氛围。另外,面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学生们的審美水平将有所提高,精神内涵将得到更好的丰富。基于此,要在古诗词教学中积极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作用,促使学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二、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途径
(一)拓展学习领域
以往教学中,将过多精力放在了诗词意思和情感解析上。面对晦涩难懂的学习内容,学生们渐渐产生了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个问题,要以古诗词学习内容为依据,拓展相关传统文化常识。如浪漫主义、豪放派等等都是诗词学习中常出现的传统文化。课上,可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平台,要求他们利用网络等学习工具查阅与传统文化常识相关的资料,阅读资料,领悟其魅力所在。期间,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所收获,轻轻松松实现对古诗词中文化的弘扬。传统文化常识,是领会传统文化价值的关键。在《天净沙·秋思》一课教学时,可先为学生播放歌曲《故乡的云》,用歌曲导入游子对故乡思念之情这个主题。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同样是抒发天涯游子情怀的《天净沙·秋思》诗词学习中。在开始学习诗词内容之前,为学生拓展元曲这一传统文化常识,要求他们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学习。期间,有的学生将了解到:“元曲、唐诗、宋词是三座文学史艺术高峰。”有的学生将了解到:“曲,是合乐歌曲诗歌形式,由杂剧、散曲组成。”还有的学生将了解到:“散曲,有小令、散套两种结构形式。”在这里,通过拓展学习领域,将巧妙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对元曲传统文化常识的学习。
(二)诉说背后故事
日常教学中,要深入探索古诗词的背后色彩,借用网络平台搜集古诗词的背后故事,呈现故事中独特的传统文化精神魅力,以实现传统文化渗透目标。在以传统文化为支撑,诉说背后故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同时,要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以便于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唤醒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古人云:“情动而辞发。”课上,还要注意给学生搭建一个互动平台,使他们于思想碰撞中真正吸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友情,是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它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信约。课上,为了融入这一传统文化,可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词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一起诵读《静夜思》《赠汪伦》等已经学过的李白诗歌,再走进这一首诗歌学习中。期间,先为学生介绍作者简介。接着,设计一个“背景链接”环节。在“背景链接”环节中,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搜集古诗词背景资料,互动诉说古诗词的背后故事。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将了解到这首诗歌是李白为好友所作,针对王昌龄被贬官一事抒发自己对好友的关切与同情,并想要用杨花、风等意象追叙与好友的情谊。通过诉说背后故事,学生们将被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所感染,有意识地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三)改进诗词诵读
古诗词诵读大赛,是一种相对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方式。实际教学中,积极组织古诗词诵读大赛,能让学生更为积极地学习古诗词,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同时,在参加古诗词大赛过程中,学生们将通过自我检验发现自身学习上的不足,将更多精力放在传统文化吸收上。古诗词,往往讲究押韵和平仄对应,有音韵之美。诵读中,能将其音韵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完美诠释音韵美、画面美。但是,在开展古诗词诵读大赛之前,,要对学生诵读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训练,教会他们保持字正腔圆、轻重缓急的方式进行诵读。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在《钱塘江春行》古诗词教学时,为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读出这首古诗的音韵之美,提高他们对开元、天宝年间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传统文化的认识。课上,可以“诵读经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组织一次诗歌诵读大赛。在诗歌诵读大赛中,要求学生装扮成诗人王维,伴随深沉的音乐,以标准的语音诠释自己对古诗词的了解。诵读中,允许学生以演奏、舞蹈、古筝等不同形式辅助对诗词的演绎。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生们将深入掌握古诗词音韵美的体现,并走进诗歌营造的边塞生活意境,从中吸取一些传统文化。
(四)组织主题阅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相对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日常教学中,为取得更好地传统文化教育效果,要积极组织主题阅读。主题阅读中,学生们将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期间,要重视搜集人文主题相同的古诗词,将其整合成一个诗词网,用诗词网熏陶学生传承优秀文化,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目前,依据古诗词特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传统风俗、传统思想两种不同的类型。课上,可根据分类拓展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其中,按照传统思想进行分类,《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三首古诗词都彰显了作者积极处世态度,阔达胸襟,乐观向上的传统文化精神。主题阅读中,可先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诗人李白面对现实困难和重重障碍,依然坚信乘长风、破万里浪的理想追求,再引导他们一起感受诗人刘禹锡被贬后依然坚信前景无限美好的乐观精神。然后,与他们一起体会诗人苏轼用月下饮酒、互相祝福意境传达的积极处世心境。在主题阅读中,通过多角度感受不同诗人表达的同一传统文化精神——乐观向上,学生们将加深对这一种传统文化精神的感悟,主动传承乐观精神,勇于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