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童话教学 呵护童心童趣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童话是在迎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幻想、想象和夸张等文学“加工”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故事,是深受儿童喜爱,且对儿童的文学品质、思维品质和道德品质有着重要影响的文学体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童话教学的优化途径与创新策略展开思考与实践,力求在童话教学中呵护童心,保留童真、激发童趣,从而提高童话教学的效率、促进童话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童话教学;小学语文;童趣
在长期的教学观察与实践中发现,目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着诸多“误区”,导致童话的“教”与“学”无法达到和谐互动、教学相长的最佳境界。这些“误区”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重“意义”,不重“意思”;(二)重“启示”,不重“启发”;(三)重“体悟”,不重“体验”;(四)重“创意”,不重“创作”。在文章中,笔者尝试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一论述,力求与广大教师共同避开童话教学的“旧误区”,开辟童话教学的“新天地”。
一、 有意义,更有意思
诚然,童话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童话教学,使学生明白很多的道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过于追求童话教学的“有意义”,而忽略了童话教学的“有意思”,使童话教学变得匠气十足,缺少了灵动之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调整童话教学的理念,将“意义”和“意思”巧妙结合起来,在让学生体会童话之趣和童话之美的基础上,感受童话之善和童话之真,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童话的喜爱之情,进而提高童话教学的效率。
例如,《雾在哪里》是一篇十分生动有趣的科学童话,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始终将重点放在“意义”上,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雾形成和消散的原因或雾对于人类和自然的影响等知识性或人文性的内容,则学生只会感到这篇童话枯燥无味,丧失了学习童话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师将“意义”和“意思”结合起来,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热情,使学生不仅体会童话的趣与美,更感受童话的善与真,从而提高童话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下面,笔者对于具体教学设计进行详细阐述:首先,趣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童话的“主人公”——雾的形象和举动,带着“影像”来朗读课文,感知雾的顽皮可爱;其次,趣演。在带着想象进行朗读之后,雾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变得更加地灵动和立体。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的“雾”表演出来,使学生在表演中更进一步体会童话语言的生动鲜活;再次,趣画。学生经过“趣读”和“趣演”之后,已经对于本篇童话的内容情节和语言特色有了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雾把海上、天上、地上的东西藏起来之后的景象画出来,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与想象力;最后,趣思。在充分理解本篇童话的内容与特色之后,教師可以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请大家想象一下,雾这个小淘气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大海、天空和城市被雾“藏起来”之后,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教师提出这个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对于童话内容的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可见,教师将“意义”和“意思”结合起来,能够使童话教学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特征,实现了童话教学的创新。
二、 有启示,更有启发
如果我们关注“启示”和“启发”两个词的释义的区别就会发现,“启示”侧重于“说理”,即直接向人们阐述观点,揭示道理;而“启发”侧重于“说事”,即通过讲述案例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使人们自己领会道理。在传统童话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倾向于“启示”学生,而不是“启发”学生,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童话的时候只能“就事论事”,无法“举一反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童话教学中要做到有“启示”,更有“启发”,,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机会,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和阅读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时候,在传统童话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以狗熊四次公布通知为线索,带领学生将童话故事分成四段,并要求学生对于狗熊四次发布通知的内容细节加以对比,使学生掌握发布通知的要点。这一教学流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分析与对比的机会留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笔者看来,这只做到了“启示”,并未做到“启发”。要知道,“想象”是童话的“灵魂”。然而,上述教学流程中,教师始终没有给学生预留想象的空间,完全没有体现童话教学的特点。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流程,使童话教学中不仅有“启示”,更有“启发”:首先,适时提问。为了保持童话故事的“神秘感”和“启发性”,教师可以不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而是让学生带着满满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来投入到童话学习当中。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适时提问,使学生在好奇的基础上展开思考与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狗熊第一次发布通知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觉得明天大会能顺利召开吗?为什么?”狗熊第二次发布通知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狐狸跑来跟狗熊说话了,你觉得他会对狗熊说些什么?请大家想象狐狸的神情和语气,把他要说的话‘演’出来。”狗熊第三次发布通知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跟前两次相比,狗熊的通知有了哪些进步又有哪些不足?这体现了狗熊什么样的性格?”……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不停地展开想象,使学生变被动思考为主动思考;其次,适当留白。通过本篇童话的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体会童话这种文学体裁在语言与结构上的特点。此时,如果教师直接进行阐述,则必然剥夺了学生思维锻炼的机会。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做到适当留白,将概括与总结的机会留给学生,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以本篇童话为例,尝试总结童话的“人物”“情节”和“语言”的特点,使学生对于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总之,教师通过以“启发”代替“启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展开思考与联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