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教师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任,实践教学过程中需做好经验总结,同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习需求,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包括明确日后教学方向、把握教学进度等,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不仅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课题进行分析,做出了相应阐述。
关键词: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语文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代表,它的教授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以及文学素养的形成,决定了学生能否实现全面成长。因此,语文教学环节,教师一定要提高重视,做好教学方向的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文化渗透,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并将语文课堂作为重要载体,通过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使得语文教学更具层次性、更具丰富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全面参与语文课堂,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文章首先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意义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叙述。
一、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提高了对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意识,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关系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值得一提的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多会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文化的有机融合,促进语文课程改革,以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并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德育素质,更加有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语文教师的引导,不断地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形成健全三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日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载体,借助语文课堂实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将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素质,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除此之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学生文明素养的培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年龄特征,不断的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式,突出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散文、诗歌以及历史故事等,将其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不断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帮助其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如,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田园乡土的质朴,体会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吟诵“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句时,使学生感受作者的雄心壮志和报效祖国的决心;在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豪言时,感叹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及其感同身受的家国情怀。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能丰富学生头脑,拓宽其文化视野,逐步形成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也为步入社会夯实了基础。
三、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对课堂内容深度挖掘,完成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素质教育标准,不断地优化课堂内容,形成创新式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方法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习情况,对传统的教学方案加以更新,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引领课堂的教学方向,更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初中语文教学环节,教师同样要本着取其精华的原则实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并应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对课本信息实施全方位品读,体味其中的细节及情感变化,在仔細、认真的研读下,将会使得教材内容的教授更具深度,不仅仅停留表层或蜻蜓点水,而是突出知识的深层价值,勾起学生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形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活跃度,逐步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确保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自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各行各业的运作注入了源源不断地动力,教育领域同样如此,越来越多的教研工作者意识到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理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教学预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得语文课堂更加活跃,教学效率得到相应的提升。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样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并使得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繁杂的知识具体化,使得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具生动性与灵活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该教学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并且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渗透强度,学生将快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转化为学科素质与德育素质,最终彰显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
譬如,在教授《出师表》一文时,教师就可以重视历史背景的渗透,在历史背景的讲授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出师表》是三国时期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该文主要表达诸葛亮对国事的忧患意识与深切关心,及自己以身殉国,忠贞不贰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及奉献精神。
为了达到更好的文化渗透效果,或可事先准备好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而后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加以展示,为学生呈现多元化的资料信息,学生在观看视频或图片资料的同时将会强化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文章的深刻寓意,从而使得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全面,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在文化渗透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