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探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提问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相关的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文章主要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进行的有效提问策略,希望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提问;策略
一、 引言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学需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需求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着手点,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问教学是一种在针对学生学习需求以及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所进行提问教学,提问诱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在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中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激发,对于问题的理解会带有自身的思维特点,这对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虽然进行了课堂提问,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并不突出,甚至产生了其他的问题。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对此进行积极的探讨,因而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以及提问研究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开展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 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进行提问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够顺畅和频繁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不解。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学精力有限,无法为学生一一解答,提供详细的帮助。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问题反饋情况教师也并不能根据及时有效的原则进行收集活动。对于自身教学策略的改进、提问方式的选择而言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甚至于语文教师不能在课下运用一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导致了二者之间的隔膜无法在短时间内消除,双方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没有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能通过课堂来进行相关的互动和交流。
(二)语文教师的教学提问策略存在问题
在课堂上进行问题提问和问题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熟悉相应的知识,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些教师不注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不注重以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根据梯次配置、层次设计的原则进行问题设置。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导致了相应的提问环节并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突出,实际语文学习水平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检验。在设计相关的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没有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问题提问的策略和原则,不注重有效提问科学提问准确提问,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之间的沟通互动的实际效率在逐渐地下降。学生甚至于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这会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陷于停滞。
(三)对于课本教材的运用和挖掘不够深入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想真正地提高提问的效率,并且对于如何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研究,那么就需要紧密地依托课本,按照课本的要求积极的推进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才能真正地保障学生的实际需求。但是现阶段语文教师对于课本无法进行积极的运用,认为课本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为学生提供课文内容以及陌生字词。在讲解的过程中并不能将提问问题和课本内容进行结合,从课本内容出发,选择提问的问题以及提问的方法。因而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情况出发合理的运用语文教材是现阶段教师无法进行有效提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提问策略分析
(一)提问应化直为曲引导学生思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提问时,提出的问题都较为直接,与语文文本的中心主旨较为贴合,并且问题的题意较为明显,学生对这类问题回答起来也较为轻松,然而由于问题设置的过于直白简单,却难以调动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就不会主动动脑思考,无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回答问题也无法获得满足感,逐渐也对语文学科丧失学习热情,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向学生提问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提问形式,将直接提问变为间接提问,通过侧面启发以问题的另一角度着手,让语文问题变得生动有趣的同时更能有效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比如,在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就是该学生设置“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有哪些性格特征?”等这种简单直白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对课文进一步阅读和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给学生设置“鲁迅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民众的?”“对封建旧社会的态度优势怎样?”“对待敌人又是哪种态度?”等具有一定探究性和难度的问题,则能有效锻炼学习思维能力和语文新知学习积极性,推动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二)反向设疑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同时也应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而良好的逆向思维也是推动学生思维能力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反向设疑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严重制约小学生发散性思维发展。如果教师能够从同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以多个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利用正面与反面材料的对比,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和探究,有效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和发展。比如,在讲解《草船借箭》时,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诸葛亮为何能够运筹帷幄精准地达成借剑的目标,实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师就可反向设疑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诸葛亮神机妙算在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该种问题过于直白简单无法调动学生主动深入的展开思考和探究,这是教师可反向设疑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加入诸葛亮的计划失败了又会有哪些后果?”“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文本当中借箭成功呢?”,通过反向设疑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探究和思考,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