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语文作为文化的承载物,不仅传递文化意识,还是一种文化情感的表达。语文作为高中教育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文字运用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阶段。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老师以及家长,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能否考上重点大学等等,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没有时间来欣赏传统文化的“美”,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基于此,文章以高中语文教学为研究出发点,首先分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让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考;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传承
一、 引言
在中国人类文化中语文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快速发展,语文学科不仅是一种知识系统,更是融入了很多中华民族精神、智慧和文化。语文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很好地推动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语文的功能以及人的发展需求,学校过多地把“升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当前,由于许多语文教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导致课程目标无法有效实现。从新课标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来看,该教材大幅度地增加了语文诗歌选文的比重,特别是还增设了“梳理探究”板块的学习。由此可见,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在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让学生在成长中可以自由的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培养他们保持优秀的道德文化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充分展现新时代的青少年独特的风貌。
二、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傳统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将民族的特质和风貌进行很好的融合,且民族文化可以很好地展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思想观念的普遍代表性。我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在满足基本生活条件之后,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逐渐提升,如书法、音乐、武术、戏曲、国际象棋等都成了人们娱乐生活的必需品。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下,很多人不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存在。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高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文化被现代化信息所取代,国人开始跟随西方潮流,导致我国的青少年丢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把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中,让高校学生从语文课堂上来了解传统文化,并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新课标对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的新目标。高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有责任与义务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传统文化中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雄心壮志等正能量且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把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对抵御外来文化的侵扰十分有利。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文化大多以古诗词、文言文、寓言故事、传统佳节、历史人物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学生的课本上等等。学生在课堂上,,相对枯燥的文字语言,学生对富有故事情节、感情色彩的课堂内容更加感兴趣,学生可以通过文章来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以及远大的志向。学生通过文章跟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索欲,进而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语文是集语言和文字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知识的主要内容是从历史文化的传承中提炼出的精华所在,它是可以帮助人们树立人生价值观的一种精神文化。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要群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以及文化生活水平,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念。
三、 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问题
(一)教师层面
1. 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学校把升学率的多少作为教学目的,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自己的教学素养逐渐下滑。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需要做到真正的热爱传统文化,要深层次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当前,有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是依照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简单讲解,以高考的风向作为前提来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这样一来,教师自然把传统文化当作一节课进行讲解,教学方式老套、古板,无法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高中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学习古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把高考容易考到的古诗词相关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之后,则要求学生对古诗词和文言文进行全文背诵。由此导致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对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完全不了解。同时,许多高中老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只是形式上的讲解一些翻译方法和一些基础的文化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古诗词形成的背景和作者创造出诗词时有着怎样的心境,忽略了学生的情感熏陶,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作者的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传递的文化精神。
(二)学生层面
1. 学生基础薄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都可以考出好成绩,则以考试为目的来开展教学内容,把高考所涉及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只会考试,没有真正理解语文科目学习的实质性目标,导致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作用、价值、意义不完全了解。因此,现在高中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薄弱是存在的最为显著的一个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强化学生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