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兰静
摘 要: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中华民族从来不乏或细腻、或粗犷、或深沉地传统文化的精妙点缀。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博大纷呈、分支较多、丰富而细化,它彰显过去,指引未来,这使我国“文化国度”的名号更是实至名归。初中语文教师应用传统文化装点课堂,,用以激活、点燃课堂,缔造丰富且具有生成性的智慧教学。文章阐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之优势,并就如何渗透、激活初中语文课堂给出有效策略。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激活;初中语文;课堂;策略
语文学习是一个创造性学习知识,全面性理解文化,渐进式传承文化的过程。对于初中生而言,认字、阅读、写作、听说等的全面性发展都与“文化”息息相关,汉字中的文化、语文篇章中的文化、写作与听说中的文化均值得挖掘。这里所说的文化,大部分是以“传统文化”为主体。这些文化或显于文字表面,或隐于篇章内里,需要学生认真学习,仔细分析,细致探究。要想以传统文化为指引、为辅助、为方向,激活语文课堂,让课堂文化纷呈,初中语文教师有计划、全面而深刻地渗透传统文化,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一、 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之优势
(一)提升道德修养,有效陶冶情操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类别多元,其主要表现在理论、技艺、传统、民俗等各个方面。丰富而具有哲理化的文化理论,教会学生仁、义、礼、智、信、忠,让学生感悟诸子百家文化的璀璨绽放;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文化技艺,让人们对琴、棋、书、画有亲切的感受,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雅致生活;传统与民俗交相辉映,将传统文化演绎得惟妙惟肖;其他的传统文化类型也如颗颗耀眼珍珠,镶嵌在“传统文化”殿堂。传统文化教会人如何修养道德,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让人们备受裨益。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优势颇多,十分重要。
(二)高尚审美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除了有益于学生道德修养,情操陶冶,传统文化之魅力还很多。它便于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情操,同时也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如琴、棋、书、画等呈现了古人对美好事物的真挚追求,优美的写意山水画,朗朗上口且韵律和谐的古诗文,优雅而欢快的琴乐,让学生对美的事物感悟更深,体验更淋漓。再者,传统文化的人文性气息较为浓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关注知识的提升,更关注人文性修养(爱国情、奉献心、诚信、谦虚、友爱、互助等),这也是传统文化渗透语文课堂的优势所在。
(三)培养文化素养,提升语文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精美的汉字渗透彰显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优美而哲理性强的文章同样与传统文化丝丝相扣,密切相关。精品语文课文中处处洋溢的传统文化气息,渗透之后,学生不仅积累了知识,而且还会自主地被文化熏陶和感染。久而久之,“知识学习”与“文化积累”便实现了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和谐发展。再者,随着核心素养的普及,文化素养备受重视,其提升逐渐被提上日程,成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这促进了学生整体语文综合素质提升,其优势显著,优越性可见一斑。
二、 初中語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激活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学生对文化的初步地感性认知
语文教材是无穷无尽的文化宝库,这里承载着多元类型、多种形态、无尽丰富的文化素材,挖掘之,学生可良久受用。语文教学不仅是文字、篇章、句段等知识性教学,更是文化学习、文化鉴赏、文化传承的教学,而教材便是这一文化承载与输出的第一素材。教师要有传统文化教学理念,并以此来熏陶学生,在相应的教材内容学习中去提点学生,挖掘文化元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意境优美、令人百读不厌的古诗词;有借景抒情、情感丰富的经典古文;有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有不同时代、哲理深刻的议论文……这些自带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教师可适当挖掘。如选自《列子》的《愚公移山》,其故事内容催人奋进,其中蕴含的古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勇气与信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成为其攀登高峰,走向成功的坚强信念。同样地,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是优秀的古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它折射出一种不畏苦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同时也彰显了人生路上自信乐观的风貌,这均是古人留给后人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立足优秀品质的剖析,从古人品质入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古人的精彩故事总是具有一定的垂范作用,它能够成为学生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在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如果能够借助古代名人或近现代名人的示范性,从剖析名人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入手,让学生更深刻去感悟与体验品质文化的丰富性,这对于学生传承文化意义重大。当然,语文学科教学开放性较强,无论是古代名人,还是近现代名人,虽然其所处时代不同,但其周身所闪现的优秀品质却有可能一致。
先来说唐代大诗人杜甫。其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歌行体古诗,学习这首诗,学生对“歌行体”这一新的文学体裁有了更直接、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古诗词属于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学”范畴,是地地道道的传统文化彰显。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爱国爱家的生动而感人的诗人形象。杜甫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忧民之念值得当下的中学生学习。再来说下中国现代爱国诗人“艾青”。学生在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也可以将其与“杜甫”相联系。同样是爱国品质,“艾青”与“杜甫”是如何在自己的诗篇中将这一情操淋漓尽致展现的?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促进学生学习名人优秀的品质。
(三)巧用网络资源渗透文化,拓展语文课堂,增强课堂趣味性
21世纪,网络信息快速而急剧地闯入人们的生活,这对于“教”与“学”的影响是看得见的。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有了更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学生也有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库,语文学习方式也更为灵活多样化。必然的,教师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渗透也受其影响,课文是基础,网络资源引入则是补充与辅助,延伸与拓展。网络资源图文并茂,趣味性与吸引力堪称一绝,恰当巧用,效果可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