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古诗教学应回归诗趣的路径探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郑珍惠
  摘 要:古诗作为人类文化星河中灿烂的一颗星星,语言简练,却意味深长,因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以及历史底蕴而备受推崇。时至今日,古诗依然在教育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当今古诗教学中存在死记硬背、模板式伪鉴赏等问题。古诗教学应当回归诗趣,讓学生真正徜徉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趣;表现方式
  一、 诗趣的几种表现方式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就像中华民族的脉搏,撞击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在中国古代,诗人学者们常常用“趣”论诗。所谓诗趣,就是诗中所包含的意趣。诗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美感因素。袁宏道认为,“趣”是这世界上最难被世人认识的。他把“趣”比喻成山上之色,水中之月,认为“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种微妙的感受。当诗中描写的人物、事物、景物都能够做到传神有致,姿态宛然,就可以说这首诗有了诗趣。史震林曾经说过,“趣者,生气与灵机也。”有诗趣的诗一般都会通过不同寻常的表现方法描写出对象的灵妙与生机所在,表达出诗人新颖、独特的感受。
  (一)诗趣之“趣”,在于情趣
  严羽曾经提出,诗中有“别趣”,强调以诗言情,必须别有一番情趣。司徒空对于诗趣的理解则是应当强调诗的“韵味”,强调将情感寓于灵动的艺术形象之中,使诗中意象生动且耐人寻味。因为简单空泛的情绪,如哈哈大笑、号啕大哭这样的情感宣泄,虽然真实但可以说是无“趣”可言。诗是抒发心旷神怡或感极而悲的性情,简单的语言难以表达,只有利用鲜明且丰富的意象去言情,诗才具备灵气。如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把自己的愁绪寓于生动且具体的“月落”“乌啼”“霜”“钟声”等意象之中,富有情趣且耐人寻味,让人只通过对意象的想象就能够感受到诗人孤寂却又清冷的情感。再比如韦应物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中没有人,只描写了充满野趣的大自然,但我们读着读着,却似乎看到诗人一直淡然立于边上,眼中带着欣喜。这些诗中包含着具体表象,含蓄且富有生机,可谓“诗趣”十足。
  (二)诗趣之“趣”,在于真趣
  一首诗若是矫揉造作,“为赋新词强说愁”绝难以引起读者共鸣的。只有诗人自然的情感宣泄,才能产生灵妙动人的情趣,即诗之真趣。袁枚曾经在《随园诗话》中表示,熊掌、豹胎等珍贵食材不如自然的蔬菜更能勾起食欲,见多了富贵艳丽的牡丹、芍药,反而野山葵的清新更让人眼前一亮,所谓“味欲其鲜,趣欲其真”,越是真实自然的情感,越能够触及人们柔软的内心深处。本人对这一见解深有同感,矫揉造作的诗让人不知所云,直抒胸臆具有诗趣的诗,能给人以真实自然的审美感受。比如杜甫《春望》一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融合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真切感受,写眼中所见,抒心中所感,浓烈真挚的爱国之情溢于诗表。又如南唐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皆是诗人历经人世间沧桑后,抒发来自内心的愁绪。这些诗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再如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仅仅四句话,28个字,就描摹出一幅生动的儿童垂钓图景,儿童小心翼翼担心鱼儿被路人惊跑的样子跃然于纸上。作者一定是目睹过此番景象,才能寥寥数言就描绘得如此精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为之惊叹。富有诗趣的诗就是这样,仿佛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往往只言片语便让读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奥妙。
  (三)诗趣之“趣”,在于理趣
  中国古代的诗坛上,以言情诗为多,但也少不了伦理之诗的身影,这类诗的诗趣所在在于理。哲理本就蕴含在生活事物中,许多平凡的事或物中都富含哲理。钱钟书先生将这类诗的特点概括为:“物秉理成,理因物显。”中国诗坛上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当属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借助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体现哲理的古诗还有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游览山西村之时的经历,表达出事情很有可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转折的哲理,语言简洁,但内涵丰富。诗之理趣,不在于能够表达多么细致入微、详尽深入的哲理,而在于通过日常所见事物,以简单却新颖的比喻的方式,哲理之趣表达无遗。
  二、 古诗教学如何回归诗趣
  古诗教学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而应当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鉴赏与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趣味所在。对古诗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诗的内容本身,因为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本就可意回而难以言传。教师还应当指导孩子去了解包括作者的生平、古诗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以及古诗的创作背景等内容,多种形式启发引导,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让他们体会学习古诗的乐趣。
  (一)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
  我们应当都知道,一般情况下,古诗都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创作出来的,不同的古诗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境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以便学生对古诗进行理解。
  比如几乎每位学生都十分熟悉的《游子吟》,这是一首赞颂母爱之作,通过描写母亲为游子密密地缝制衣服,盼望游子早日归来的景象,歌颂母爱。“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仅仅从古诗的字面意思来看,这应当是年轻的游子即将外出求学,临走之前看到母亲缝制衣服的场景有感而作,或者是游子在外求学时回想起临行前母亲缝制衣服的景象。很多同学都会按照这样的想法去理解,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实际上,《游子吟》这首古诗作于诗人孟郊当上县令,接母亲来到身边侍奉时创作出来的,而不是母子分别之后或分别过程中。这首诗的创作和孟郊的家庭背景以及早年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贫寒的家境,孟郊本应当早早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侍奉父母双亲,但偏偏天不遂人愿,孟郊的仕途非常坎坷,直到五十岁时,才做了一个小官。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真实创作背景,当学生们了解了这首诗真实的创作背景,难免会联想到家中父母照顾自己的场景,从而对这首诗产生共鸣,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


小学英语教学与智力开发
英语口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
论美术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论情景模拟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思考
浅谈高校日语会话课教学改革
试析党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关于绥化市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数学思维在教学中的培养
民族文化素养在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因素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
古诗品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关联性研究
浅谈教师“下水”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作用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