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智慧课堂在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方面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赵超平
摘要: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是传统课堂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改革,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资源,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下政治学科的目标所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智慧课堂中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素养进行了一些应用探索。
关键词:智慧课堂;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学生学习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既有培养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知识任务,又兼具着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认同等思想任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互融合的智慧课堂模式是大势所趋。鉴于高中学生在生活中政治参与度和关注度的热情不高,让他们总是觉得政治课堂假大空,且不能客观地对待政治课的知识内容。为此,如何利用智慧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成为广大政治教师工作中的一个思考点。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新形式、新技术、新手段,打破传统老师激情澎湃而学生无动于衷的高中政治课堂僵局,授予学生知识内容的同时,促使其自觉形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素养,为此,笔者在工作中做了以下几点探索和尝试。
一、 利用网络、开阔视野、培养政治认同
很多老师以及家长谈“网”色变,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专门的戒网瘾学校。确实,高中生对网络世界充满好奇而因此忘记学习任务不在少数,网络是洪水猛兽吗?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对待这种情况,更应该宜疏不宜堵。这一点上,我们学校做的是比较前卫的。我们恰恰是利用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是:和传统投影仪形式不同,师生利用平板互动上课,视觉上更清晰。老师利用平板电脑发布预习任务,教学资源,测试试题。学生利用网络查询资料,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在大数据分析下,有效地查漏补缺,了解学生不足,改进教学重点及复习策略。政治学科与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纯理论知识不同,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有大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比如经济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等。让学生通过网络关注国家大事,思辨未来不光是应对高考时政素材的需要,也是培养一个国家年轻人政治认同感的重要途径。而智慧课堂的网络基础建设为学生开阔视野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传统课堂比,智慧课堂基本条件之一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让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与世界接轨,而不仅仅在于周末的网页浏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笔者每节课开始的前五分钟,会安排学生轮流做一个时政播报。要求时政素材要和课本契合,并且适当发表自己的点评。比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一个学生在图文并茂介绍2019年的国庆阅兵时用了《厉害了我的国》作为标题,详述了一些军事数据,让教室的每一个同学都立刻有了民族自豪感。其中节选的一个小视频关于1949车牌号空座阅兵车,对其寓意的解说“搭载了太多英雄前辈”,又让很多学生当场泪目。那节课,我相信在知识讲解之前,爱国主义的认同感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心里。与其使用耳熟能详的老素材,不如让新情景新素材更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国家的进步,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制度自信,培养政治认同,才能让老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 小组合作、充分讨论、培养科学精神
我们学校的智慧课堂利用了“慧学君”平台进行平板教学,学生可以充分线上小组讨论,最大限度地跨越了课桌位置、家校之间的距离障碍。每个小组,对一个问题,可以深刻讨论,最后选出最佳答案作为自己的意见代表。正所谓,,理不辨不明,比如在哲学课堂中,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一些重点思辨性的问题,以教学任务的形式,发布给小组进行讨论。虽然,传统课堂也会有讨论模式,但是,讨论的结果,由于时间的限制往往只能某一两个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实际中讨论的积极性。智慧课堂中我们可以让讨论的结果可视化,即讨论完形成答案上传至作业平台,一目了然,提高了效率,也进一步避免了传统课堂中讨论流于形式无法考察的弊端。比如在讲哲学中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发布了一个讨论题:怎么理解“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很多学生觉得这句话是有语病的,“一次踏进”何来“同一条”的对比。通过课后的讨论,让小组把最后的理解形成文字,上传到作业平台。有个小组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人能否跳上一辆飞速行驶的火车,在两者处于相对静止的情况时,是可以的。那么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否认为人与河流有相对静止的存在。正是因为有充分讨论,才有智慧的碰撞,在课堂中,逐一展示小组答案,并且投屏到学生个人平板中。学生感受到自己同龄人对哲学的理解,并对不理解的地方即时提问以获取回应。在线上线下的交汇讨论中,让哲学显得并不是那么生涩。适当地表扬发言者也让学生有了极大的成就感。这样利用平板教学的即时讨论活动,良性地促进了每次课堂的讨论效率,使真理越辩越明逐渐形成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无形中让学生形成打破沙锅追到底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三、 挖掘课本、延伸现实、树立法治意识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之一,高中生作为年轻一代在学校中所形成的法律的知晓和尊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法制进程。毫无疑问,政治课责无旁贷。政治课程现有的四个必修模块中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和法律知识相关的,比如《经济生活》就涉及经济法、银行法、保险法,《政治生活》里面涉及宪法、民法、刑法等。老师作为课堂设计者,要做好引导作用,巧妙地找好知识与生活的连接点。我们在讲劳动者合法权益时,利用网络资源联系相关实例,讓学生探讨假如是自己应该如何维权,促使他们树立权利意识。在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立法权时,可以拓展让学生利用网络找找2018年宪法修改了哪些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修改程序,从而在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同时明白法律的严谨和权威。此外,我们可以利用智慧课堂的技术优势——WiFi全面覆盖,人手一个平板电脑,组织学生开展课堂相关的法治精神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