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措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郑婵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顺利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分析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培养课堂
初中数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也是初中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要结合各方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策略,满足初中生的实际需求,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 初中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分析
数学思维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随着年龄变化与知识掌握程度逐渐加深。通常情况下,数学思维根据直观行动思维、具体抽象思维及抽象逻辑思维的顺序发展,高层次思维推动低层次思维状态发展。初中生数学思维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飞跃性特点,存在严重突变与两极分化情况。初中生思维活动中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思维调控能力得到增加,追求个性化。
初中生数学思维逐步发展,抽象思维开展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可以找出抽象概念内涵与具体事物的本质特征,并根据已掌握的知识点经过思考后顺利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的概括性显著得到加强,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归纳、整理所学知识,通过概况使得知识系统化,最终找寻出事物本质。
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较强的求知欲,依然存在无法解决抽象问题的情况,习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直接套用公式,应变能力普遍较差。学生侧重理解与概念,不擅长从多个角度思考数学问题,不重视内部知识点的联系,无法从客观角度分析问题。
二、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数学课堂上部分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单纯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考虑学生数学思维的问题,也没有意识到数学思维在推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作用,甚至与素质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如,平行线知识点学习时,教师直接给出平行線的定义。仅从数学教学给出数学表达形式与判断标准,并没有强调平行线的实际应用价值,也没有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造成学生没有形成思维或内心深处的强烈认知。学生学习时只明白平行线就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不会主动思考定义的来源,更不会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授课时教师抛开学生,学生也不会主动思考,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到教学效果提升,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后依然无法合理解决。
(二)教师教学技能偏低
初中学生数学基本功普遍扎实,但缺少数学意识与数学创造性。主要原因就是长期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对课程进行仔细研究,没有抓住课程的重点。教师无法根据学生成长与思维发展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时教师习惯采取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知识点理解停留在表面上,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提高。
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材、生活现象等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数学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得到相应的结论。但很多数学教师忽视研究性学习方法,将重心放在教材内容讲授,忽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缺乏创新
数学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设计。很多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的认知特征,脱离学生年龄特点与记忆发展规律,影响到教学效果提升。数学教师组织教学时很随意,忽视学生特点。数学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形式、课堂氛围等,数学教学活动需要师生之间配合,但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这点。
如,数学概念教学时,类似函数这类概念,教师往往直接将数学表达形式展示给学生,甚少将所表达的现实意义与空间位置关系给学生介绍。学生学习时没有经过观察、归纳及总结过程,造成函数知识点认知停留在表面上,无法将知识点上升到思维层面。
三、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一)打破传统模式,引入启发式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拒绝传统,塑造民主和谐观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研究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实现对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可以快速找到切入点,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如,小明到五金店买灯泡,有两种灯泡可以选择:一种节能灯泡,零售价40元,功率为14W;另一种白炽灯泡,零售价为5元,功率为50W。两种灯泡照明效果一样,寿命都在2000h以上。节能灯泡售价较高,但用电量较小,白炽灯零售价低却用电量大。如果电费为1元/千瓦时,,选择哪种灯泡更节省呢?
解析: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灯泡的费用?总费用构成及计算方式?照明时间多久时白炽灯省钱等。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提问,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使得学生不仅会掌握这道题目的方式,遇到类似问题后都可以顺利解决,实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渗透变式教学,增加教学趣味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原理和公式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联系紧密,数学定理是公式的有力支持与依据,而数学公式是对定理内容的具体体现,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相互转化,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时一定要给予学生正确指引,引导学生对数学内容进行正确理解、运用,并能实现灵活转化,在对数学概念、公式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理解记忆,通过合理的联系实现将知识内化,而不是一味死记硬背。
例如,在学习“圆”的概念时,讲到“垂直于弦的直径”,这一概念中合涉及直径以及圆的垂直平分线,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注意对这两者之间关系进行明确区分,通过对定理进行反复变式,引导学生在不断变化过程中进行思辨,正确分辨哪些定理正确,哪些定理错误,以及正确和错误的原因,以便学生对相应定理实现准确理解、记忆和应用,提高其对数学内容的应用能力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问题分析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