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民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陈友超
摘要:乡土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另外,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本中也增加了很多民歌相关的内容,通过学习乡土民歌,学生可以更加了解乡土民情以及家乡的民谣、语文文化等,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国、家乡以及人民的热爱。
关键词:乡土民歌;初中语文;教学价值
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融入乡土民歌,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热爱。
一、 乡土民歌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和灵魂,民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代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是现阶段语文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近些年,随着文化全球化,世界掀起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热潮,因此,在我国基础语文教育中一直在强调将民族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各地区、各民族在落实基础语文教学时,,也要积极将本民族的民歌补充在教学内容之中。
(一)乡土民歌是基础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乡土民歌属于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乡土文化在语文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新课标落实以后,在完成国家课程之后,语文教学包括一些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而乡土民歌则是从地方地域特色出发,渗透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中。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7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已经在生活实践中开创了语文的源头。在《诗经·国风》中收录了160首民歌,这说明在公元前,中国民歌体系就已经十分完整。语文学科作为汉语言文化传承的载体,其中必然涉及大量的民歌素材,开展乡土民歌教学,对发挥语文学科教育价值,体现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极为显著的意义。
(二)传承民族精神内涵,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开展乡土民歌教学,其丰富的民族语言文化艺术,与其独特、鲜明的民族思想,可以促进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完善,促进基础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丰富。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落实素质教育本质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学生在学习乡土民歌的过程中,对当地的音乐、语言、文化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潜移默化中其精神品德、道德情操都会受到熏陶,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也会逐渐形成,同时弘扬民族精神的发扬和传承。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乡土民歌的教学对策
(一)依托民歌课程,奠定民歌教学基础
课程是初中语文乡土民歌教学的根本,因此,在落实乡土民歌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课程要结合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合理设置本地经典民歌代表作品。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同时进行,由浅入深地开展乡土民歌教学,学校可以定期聘请民间艺人到学校为学生进行表演或者演讲,形成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乡土民歌课程体系,为中学语文乡土民歌教学奠定基础。
(二)丰富教学形式,组织民歌交流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乡土民歌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组织各种民歌交流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以及民族文化精神,并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自信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民歌的思想、内涵、特点、形式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如民歌表演、演唱、民歌朗诵、民歌创作竞赛等,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思维更加活跃,也更加乐于探究和学习乡土民歌。
以“普古乡民歌”为例,在认识和了解民歌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民歌类型,利用多媒体设备先为学生播放一组民歌视频,如下:
1. 开门吉利
例:黄道吉日好时辰,财帛星君下凡尘……贺你主东发万春。
2. 民间祭祀歌
例:世人都说神仙好……荒冢一堆草没了。
3. 民间童谣
例:月亮弯弯……气死豆三娘。
4. 民间山歌
好久不走这山来……凉水好吃路难来。
在欣赏和观看了这组民歌之后,教师带领学生逐一对民歌的结构特点、风格、语言特点、思想内涵等进行分析,配合丰富多彩的视频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视频中情景和表达情感的变化自己创作歌词,在各个小组完成歌词创作之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朗诵自主创作的歌词,评出最受欢迎的民歌创作小组,给予奖励。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了民歌的教学趣味性,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民歌内涵、民歌特色、民歌创作等方面的了解,在学生学习和创作民歌歌词的过程中,学生对家乡文化,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三)坚持文化根本,固守民族精神源头
乡土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特殊形式,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以及中学生民族精神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在乡土民歌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文化作为教学根本,固守民族精神源头,乡土民歌以民族语言文字为基础,带着淳朴、浓郁的乡土特色与文化民俗特点,学生诵读时既熟悉又亲切。教学中,教师结合地域特点、社会背景展开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演唱乡土民歌,通过演唱提升学生对民歌思想内涵以及节奏韻律的体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比如:以普古乡民歌中的“婚嫁歌”为例,教师在完成课本教学内容之后,在课后拓展环节,可以引入具有特色的乡土民歌,以“婚嫁歌”为例,其中有一首如此唱: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二梳梳到头,无病又无忧。三梳梳到头,多子又多寿……教师结合音乐,组织学生一起吟唱,这首民歌不仅句式工整,而且句尾押韵,朗朗上口,字面意思通俗易懂,学生演唱中就可以快速理解词句意思,通过这样吟唱,学生能够感受到乡土民歌语言淳朴,内容简单通俗的特点,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民歌以及民族文化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