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合视角的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探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王万保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可积累到大量的知识,在融合与创新的过程中,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然后采用文字的方法呈现出来,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从多个维度去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在以读促写的过程中,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基于融合视角,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重点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融合视角;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针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言,要格外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言和写作素养,为日后的教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从当下的教学情况而言,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乏味,难以将读写结合的效果诠释出来,而且读和写完全是相互分离的状态。本文所提倡的是将阅读、写作进行一定的融合,充分发挥出两者的教育效果,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一、 现阶段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弱,读写兴趣不高
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小,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较弱,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很难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上,自然也就谈不上集中式的阅读教学。当小学生在缺乏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时,在课堂上无法专心地听讲,甚至还会出现扰乱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学习的情况,如若教师不对其进行相应的改善,会影响到整个读写教学的氛围,阻碍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读写教学模式过于乏味
部分教师受到新课改的影響,在教学模式上有了一定的创新,开始对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实践和验证,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形式化现象过于严重,无法获得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融合的含义,有些教师只是局限在课堂时间的拼凑中,对读写的内容进行了简要地调整,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尤其是最终的阶段,一般是按照本堂课的中心去随意地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要求学生快速完成,没有对此进行必要的指导,会导致整个读写模式充满局限性。
(三)教学比例不明确,阅读大于写作的现象严重
新课程背景下,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重点,以此来推动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但是从课堂教学情况而言,仍旧将阅读作为重点,教师仅仅是利用课堂最后5分钟来布置写作内容,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写作练习,这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学业负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急速减低,最终对语文这门学科呈现出非常强烈的抵触情绪。
(四)无法确定文章读写结合的关键点
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大多是相对独立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师无法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主观性地认为它们不存在任何的联系。所以在开展读写训练的时候,无法选择恰当的教学契机,不确定文章读写结合的关键点,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去探讨应该如何开展读写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 基于融合视角下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策略
(一)“情”“感”的循序引导,激发小学生的读写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点,从而主动参与到读写活动中,,然后在学习中积累到更多的素材,为日后的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对此,教师从“情感”的角度出发,秉承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多元化的引导模式,调动学生的读写思维,当学生在诵读的时候产生感情,然后在调动感情的过程中,迸发出融合的火花。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开始之前让学生集体朗读一遍文章,读完以后,向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表述:“周恩来少年时就立志读书,报效祖国,他的远大志向深深地影响了我。”当学生有这种体会以后,教师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激励,是否想用手中的笔将此刻的心情记录下来?那么在剩下的二十分钟里,就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背景,写一篇500字读后感,体裁不限。情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引导策略,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能将读写融合起来,然后在多元的角度下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让他们接受到情感的熏陶,从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写作灵感。需要注意的是,读后感的关键点中“阅读”是基础,感悟才是核心,而感悟往往是从读的层面衍生而来的,不能将两者割裂,如若只是“读”,那么就会将作文写成课文内容的介绍;如若只是“感”,势必会将读后感写成自我批评。因此,对于文章的感悟,不要受到原本题材的限制,而是应该在原文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述出来,当教师、同学在读的时候,会非常自然、亲切。
(二)创新读写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生活感知能力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读写教学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性,将其有效地融入读写结合中,从而获得一个最优化的融合效果。读写结合大多是将文章作为基础,按照文章的内容去设计写作主题,使得小学生的读、写、思维得到高度的统一,将以读促写的作用充分地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开展读写教学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为其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导入到文章的氛围中,复读、跟读。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天》为例,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将学生带入春暖花开的世界中,把课本中描述的关于春天的景象都在屏幕上展现出来,接着朗读相关的句子。这篇文章的教学工作完成以后,以“春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当学生在课后写作的时候,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查阅关于春天的内容,保证文章的真实性。再者,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所以在写作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借助网络为其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可以是当下的热点新闻,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尽量让他们有内容可写,是事情可描述。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而言,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构建一个具备生活气息的教学情景式时,也能扩宽教学资源,推动读写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