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脉搏 弘扬传统文化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柴风霞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100期
摘 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加强教师素养,紧握时代脉搏,在诵读、感悟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利用古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等是古诗词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受到许多年轻人的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冷静思考中西文化的差异,反思传统文化的流失,弘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促进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语文老师的神圣使命。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顺应历史潮流,将党中央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落实到教材编写中。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中,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琅琅上口的韵律受到大众欢迎。部编本教材中选编了古诗词(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84首,其中七年级26首、八年级30首、九年级28首,约占初中语文教材总篇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因此,研究古诗词教学是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和水平的重要工作。以下就笔者执教部编本古诗词的体会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期望抛砖引玉,得到专家指导。
一、 加强学习,提升教师自我素养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想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教师要不断地充电学习,汲取新鲜营养。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古文典籍的学习,增加相关知识储备。学习时可以点带面,逐步辐射。比如先从教材编选的古诗词入手,学习有关作者的作品,学习相同历史时期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不求多,不求全,但求经典作品。在学习中善于利用时间、分配时间,有计划地进行,不光对课本中的古诗词熟练背诵,而且尽可能多地对名家名篇熟读成诵,为学生做好示范、树好榜样。
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艺术研究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教材,选择适合于自己学生学情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理念从哪里来呢?一是来自教师培训。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培训方面下了大功夫,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些宝贵的机会,虚心向专家学者、优秀同行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二是从权威的专业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中汲取营养。三是借助网络资源,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不断的学习中教师的自身素养肯定会逐步提高,教学水平自然而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 紧跟时代,传播正能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虽然课堂教学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完成,但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控、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的拓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毋庸讳言,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时刻牢记的历史使命。
据统计,部编本教材删去了原人教版教材中的32首诗词,新增了27首诗词。仔细研究教材在这些诗词取舍上的变化,我们敏锐地捕捉到了部编本教材在内容选择上与时俱进,传播正能量的理念。一是删去了部分和学生情感反差较大的闺怨词,,如《望江南》(梳洗罢)、《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4首词;二是删去了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山水田园诗词,如《山中杂诗》《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等诗词10首;三是删去了较多表达作者遁世归隐,寄情山水,与积极进取的时代主格调价值取向差异甚大的作品。增加了以理想抱负、爱国爱民、惜时进取等为主题的古诗词,如《满江红》(小住京华)、《卖炭翁》《晚春》等篇目。
鉴于部编本教材的这种改变,我们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把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体现出来。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备课及授课过程中及时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凸显爱国、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例如在讲解秋瑾女士的《满江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女侠的爱国救国的远大抱负,在“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呐喊声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并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正面影响。但我们也要注意到任何文化都具有两面性,对古诗词教学尤其要注意使学生吸收其精华,弃去其糟粕,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三、 层层推进,落实古诗词教学
对于古诗词教学许多老师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人二十几年来一直坚持诵读、感悟、提升这三个逐步递进的步骤实施教学,教学效果不错。
(一) 落实诵读要求,追求节奏韵律之美
古诗词本身就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声音表达。传统的死记硬背记忆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古诗词时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无法体会古诗词意境。所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教学尤为重要。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剛开始可以范读和领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以学生指名朗读、小组朗读、男女搭配朗读等方式为主,并且在朗读后让学生提出在朗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划出朗读时停顿的地方,正确把握朗读的节拍与节奏。这样一来,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学生很容易背会古诗词,也就更容易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外,举行朗读比赛,重视课前朗读、午读等都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落实课标诵读要求的有效措施。
(二) 感悟古诗词所蕴含的美和哲理,提升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古诗词语言朦胧、含蓄、凝练,每一首优秀古诗词都蕴涵着浓浓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走进古诗词所描写的意境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残阳映照着地面,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勾勒出一幅夕阳西下的画卷,在苍老的树木上栖息着几只乌鸦,远处溪水在破败的农家前面流淌,作者骑在(或者牵着)消瘦的马在坎坷的道路上行走,只要能够想象出这一片落寞萧条的景象就不难体会出马致远当时那份苍凉与断肠的情感。另外,古诗词作者在创作时善于留白,无穷之意尽在不言中。部编本新增陆游的诗作《游西山村》,在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后,知人论世,不难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流传千古的名句所含的希望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