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拂尘见金勾连生辉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程子桐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89期
  摘 要:寓言故事趣意盎然、微言大义,中低年级在开展课外阅读时会广泛选取其中的内容,但是大多数学生阅读寓言都是浅尝辄止。在这样的状况下,相对成熟的寓言故事导读范式能有效指导教师开展寓言故事的读中指导,本文正是对该种范式进行的实践研究与总结提炼。以“趣读四部”明确小学中低年级寓言读中指导课的合理序列,并举例分析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寓言;读中指导;“趣读四部”
  
  对于小学年级学生而言,课外阅读属于必不可少的实践内容。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低幼,理解能力也较弱,更适合阅读短小、浅显、有趣的内容,于是寓言故事便走进了大家的视野。《鹬蚌相争》《拔苗助长》《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等篇目收录在苏教版语文教材,老师们常以这些篇目为契机,鼓励学生把对寓言故事的阅读延伸到课外。
  一、 扫描——“错位解读”问题纷呈,迷思重重
  寓言故事属于较为常见的阅读内容,但相应的理解程度却颇高,不仅需要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还需要深层次地挖掘寓意,形成相应的思想感悟。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阅读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寓言故事往往言简意深,很多时候都不能够做到全面地理解,反而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的认知。纵观现阶段的寓言故事导读课堂,教师对于读中指导的应用较为广泛,但这样的指导实践依旧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 深挖寓意而少了趣味
  寓言故事不仅有着趣味性,而且包含着深层次的寓意,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但有不少学生,为了寓意的深层次挖掘而相应地舍弃了故事的趣味性,使得整个阅读变得相当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注重理解而缺乏实践
  在寓言故事的最后,往往都会对寓意进行简单的说明,虽然很多学生表示已经对寓意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却很难加以应用,尤其体现在成语应用和语言交流上。
  (三) 类比纷呈而迁移缺失
  在寓言故事的读中指导当中,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往往会选择类似的寓言故事,并将之进行比较,或是中外语言比较。这个过程忽略了寓言的读中指导课应该从“趣”中来,到“趣”中去的特点,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 诊断——“趣读四部”化解疑难,越读越明
  (一) 畅所欲言:在“主题讨论”中碰撞
  新时期的读中指导,需要强化主题讨论,加強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共同发现学生寓言阅读当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畅所欲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学生将他们的困惑和不解充分地表达出来,教师才能够给予相应的看法,并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同时,教师也可以积极组织一些有效的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在主题讨论当中回顾、表达、交流彼此的意见和想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合理地进行引导,提供给学生最为完善的阅读方法。
  比如,在阅读《叶公好龙》的时候,教师可以以“叶公到底喜不喜欢龙?”作为指导课堂的主题,然后与学生展开相应的交流讨论。而通过对这篇故事的阅读,学生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叶公并不喜欢龙。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回答提出问题:“那他为什么要收藏那么多关于龙的物件呢?”接下来便可以由学生表达他们的不同看法,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细致的讨论,学生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只是习惯于装出一副喜欢龙的样子。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故事的寓意进行阐述: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懂得,叶公虽然装出一副非常喜欢龙的样子,但其实并不喜欢。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不缺乏,他们会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虽然这样的主题讨论较为简单,但所产生的效果却是最为明显的,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索和思考,学以致用,更加准确地去判断一件事物,不会被表面的假象所轻易蒙蔽。
  (二) 点石成金:在“已知范畴”里创生
  读中指导,在于学生的读和教师的导,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学生的阅读实践思想。教师在新时期的寓言故事读中指导中,应当对学生善加点拨,不仅要让学生思考不同寓言故事的寓意所在,还要尽可能读到原先没有读到的细节,如中国寓言的寓言风格:以人为主题,短小,含蓄,意义隽永。外国寓言多以动物为主角等等;或是让学生原有的感悟更深刻,完善学生的阅读思想。对于学生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见解,需要以宽容的态度加以对待,不能因为与本来寓意相左便加以批评,转而需要通过侧面进行引导,如选择在学生所得思想上的反向提问,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或是使得学生的思维在寓言阅读中得到发展,比如辩证思维。
  以《三人成虎》为例,尽管这个故事较为简单,但学生却很容易出现不同的思想。如一部分学生会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其实并不聪明,仅仅因为三个人声称市集中来了老虎,便选择了相信。这样的状况仅仅会存在于故事当中,在现实里并不可取。对于学生的这一思想,如果采取与之相悖的思想进行指导,学生不容易形成正确的认识,反而可能会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在学生所得思想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如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指导:这里的三指的其实并不完全是“三个人”,而是“多个人”。假设故事中的主人公很聪明,不会受三个人的哄骗,但如果是有多个人都告诉他市集中来了老虎,你说他会不会相信呢?接着便可以由学生展开相应的思考,发现这篇寓言的趣味性和现实含义。
  (三) 躬身实践:在“生活实际”中巩固
  寓言故事,很多时候都是对人生的折射,其中的很多寓意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对照的事物。为此,仅仅对寓言故事加以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生活中发现和应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对于当前的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而言,针对寓言故事阅读所设置的要求相对较为简单,仅仅要求学生产生相应的思想感悟。但其实,阅读后能够明理并加以运用才是最为重要的,,仅仅对寓言故事产生相应的印象或者形成书本上的含义都是不够的。因而,教师需要在读中指导当中,引导学生对寓言中的深刻道理躬身实践,亲自体会和感悟这些寓言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实映像。


勾连比较找特点 创意讲述提能力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