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阅读教学四重奏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赵莉莉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71期
摘 要:阅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启蒙运动》这课的教学案例,就四步阅读教学法在新授课中的运用展开了具体的论述,结合自身实际来探讨怎样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四步教学模式;阅读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对史料的阅读和理解,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阅读。阅读教学正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指导学生甄别史料、阅读分析史料,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一、 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 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学习的最主要形式就是阅读,绝大多数学习的内容都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因此学习离不开阅读,它是其他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学会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终生学习。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事跟历史学科没什么大的关联,我们没必要越俎代庖,因而在教学的思想上没有充分重视对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也不重视对历史课本、相关史料的甄选、整合、研读,大部分学生缺乏史料实证意识,历史阅读水平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合作探究,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类社会的历史主要由书籍记载,古今中外相关史籍、史料汗牛充栋,研究历史当然要埋首于故纸堆,因此通过阅读培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渗透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评价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 应考的需要
目前中高考历史试题,基本上都是以史料为依托,呈现形式有图片图示、文字、表格等。学生做题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 审题不清,抓不准问题的关键词、限定语,无法准确破题,结果要么答不完整,要么答非所问;2. 提炼概括能力差,不能提炼出材料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核心论点,回答问题出现偏差;3. 阅读材料不能抓住材料中的所有有效信息,回答问题不完整;4. 知识迁移能力差,不能将相关知识与材料信息点有机结合……。考生对“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无从下手,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阅读障碍,难以充分理解试题提供的历史材料。培养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训练,让学生乐于阅读、学会阅读、享受阅读,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而学以致用,在考试时面对“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能够驾驭自如,抓住关键词、有效信息,概括提升,迁移运用,较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总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阅读史料,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步骤。本人就如何在历史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做了一些尝试,初步形成了“扫读——研读——理得——拓展”四步教学模式。
二、 历史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一) 扫读
即快速通读全篇课文,了解本课各子目的内容及其关系以及在本章节、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的地位,建立知识结构。课堂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尝试概括段落大意,根据得出的有效信息动手梳理知识框架。如《启蒙运动》一课,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回顾“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让他们迅速浏览“专制下的启蒙”和“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这两课(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启蒙运动》由这两课组成),,大致了解下各子目在讲什么,尝试制作思维导图“人文精神的起源——蒙昧中的觉醒(古希腊的智者运动);人文精神的复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启蒙运动”,关于“启蒙运动”要掌握“产生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及其主张、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轮廓。
(二) 研读
带着问题仔细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答疑释惑,认识历史的本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如何根据阅读材料设置既能激发学生强烈阅读欲望又能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全面认识历史事实,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历史课堂可以有效地利用历史文物图片。例如,名胜古迹、历史遗存等,它们本身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是同学们身边的“活历史”,为同学们提供鲜明灵动的历史画面以吸引其注意力。同时,应强调在引导学生解读这些历史古迹时,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入手,抓住关联之处,进而解读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通过观察、置疑、思考、探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课的学习上来,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琢磨“境中之情,境外之音”,在求知欲驱动下积极主动探究思考,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如“启蒙运动”一课我先从介绍法国著名的先贤祠入手展示先贤祠图片和伏尔泰、卢梭的棺椁,引导学生注意伏尔泰馆木上的文字“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引导我们走向自由。”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旗手,启蒙运动启发引导人们追求什么?”再介绍卢梭的棺木:设计成一栋气派的房屋,側面墙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位自由和真理之人”棺木的正面有一扇门,微开着,一只手臂从门缝里伸出,手中握着燃着熊熊火焰的火把。教师提问“这燃着一团熊熊火焰的火把象征着什么”,通过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燃起他们的求知欲。
在授课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除教材内容包括课前提示、正文、资料卡片、知识链接、插图、课后提供的材料阅读与思考还有各种各样的史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数据的等等,怎样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真正享受阅读学习的乐趣,有所疑有所思有所得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的处理。
1. 要善于抓住关键点、依托点,拓展、深化教材,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如引导学生关注伏尔泰生卒年份(1694-1778),卢梭生卒年份(1712-1778),思考“17-18世纪欧洲有哪些新现象?为什么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然后提供“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及代表作片段”“牛顿及其科学成就”“新航路开辟纪念币”“法国社会等级结构图”“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指导学生阅读图文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