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综合学习资源扩展语文课堂空间
作者:张明燕 字数:1903 点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新课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便是实现这一标准的真正体现。下面,就“如何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括学生学习思路
传统教材的处理,不外乎俩种方式:一是依纲照本,逐课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大胆的进行单元学习,求同存异:但最终都是要体现出编书者的意图来的。殊不知爱好读书的学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来学习如同嚼蜡(特别是编排在教材偏后的课文,有的同学不知已读过多少遍,愿学的自不待言,不愿学的你是无法调动他的胃口的)。我的教学中就经常有意识的避开这种现象,对编写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可把改编教材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体,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2 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扩展学生学习面,充实学生学习源泉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教师简单介绍相关情况,布置好活动目标,给学生列出书目和网址,然后引导学生上图书馆、上网查资料。了解大量的相关内容及他人的评价分析,自己也参与其间分析评价,最后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在网络中阅读了丰富充实的材料,有效地克服了以往作文中立意雷同、内容单一、缺乏真情实感的毛病。
3 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渗透,拓宽学习空间
应该说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留心处处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关注体验学校生活是学习积累的捷径。语文活动除此以外,还可利用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指导训练,如:元宵猜谜、清明扫墓、五四游园、中秋赏月等活动;留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诸如“迟到了”、“班级竞赛扣了分”、“体育艺术节得了第一名”、“我与同学闹矛盾了”,“我们的校外”;关注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这样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余生活、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等,获取独有的体验,增加写作之源,激发创作的灵感。
当然,学校资源还应包括师生动态生成的知识。因为学生对问题、事物、现象的理解,需要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讨论各自的见解,相互促进,相互启迪,相互沟通,从而更好地学会表达语言。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语文的良好习惯,更激发了他们自觉学语文的兴趣。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愉悦的求知空间。
4 留心大自然、关注社会社区,开展实践活动,积累学习源泉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教室、课堂生活圈,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治情操,磨练意志,形成态度,认识价值。旅游、参观、访问、调查都是学习语文的形式。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与人的交往,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认识不断的改变和加深,让学生把社会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就走向了与做人相结合的道路。社会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态度的交往,是价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语文学习也应重视交往的过程。在这交往的过程中,学生生成了独特的体验。学生很愿意把这中体验表达出来,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实,又反映了人生的态度。如,为了上好《漫游语文世界》,学生通过走上街头,,学来了活生生的街头语言,把它们再现于舞台,并能批评指正人们不规范的言行;收集了大量的生活用语,也能对他们鉴赏品评;并且学以致用,写出了很好的广告用语及标牌、对联等。
这样,学生就不会只着眼于书本而放眼大千世界,让四海风云、五湖波澜汇聚于眼底;开阔的视野、综合的思想凝聚于脑际,形成恢宏博大的胸襟。老师也可开放手脚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大显身手。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有味,老师教得有味,语文的教学便走上了良性循环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