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边向荣 字数:2979 点击:
急性腹泻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全世界每年儿童腹泻发病达15亿例次以上,导致约16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大多数死于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口服补液治疗在纠正腹泻脱水和降低患儿死亡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1 临床特点
1.1 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起病可急可缓,精神尚好,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大便每日10次左右,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便,有时伴有少量粘液,量不多,偶有呕吐,无明显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2)中重型腹泻:常急性起病,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及全身中毒症状。
1.2 临床病程
(1)急性腹泻:病程〈2周。(2)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3)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2 常见病因
2.1 内在因素
(1)婴幼儿时期: 胃肠道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分泌明显较成人少,杀菌能力差。夏秋季节天气较热,出汗较多,不显性失水增加,机体对水分的需求增加,而大量饮水或进食饮料,会使胃酸进一步稀释,摄入的致病菌不易被胃酸杀灭,从而易发生腹泻。
(2) 小儿时期,由于生长迅速,对营养的需求量大,而通常营养物质的摄入需经过胃肠道来消化吸收,因此肠胃负担相对较重,更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发生。
(3) 小儿时期胃肠道中各种消化酶较少,不利于食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继而导致腹泻。
2.2 外在因素
肠道内感染的常见病原有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原虫等,其中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为常见。病毒感染常见于秋冬季节,而夏季细菌感染较为常见。肠道内感染引起的腹泻往往临床症状较重,除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会出现惊厥、昏迷、休克、中毒性脑病而危及生命)。
肠道外感染常见于呼吸道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泌尿系感染等,其引起的腹泻通常临床症状较轻,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水分增多(呈稀糊便、蛋花样便、水样便等),可伴有溢乳、呕吐及食欲不振,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数可在数日内痊愈[1]。
2.3 非感染因素
①喂养不当(进食过多、过少、突然改变饮食品种等);②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③环境或气温变化;④药物因素等。
此外,夏秋季节气温较高,细菌易滋生和繁殖,若食物的制作和保存不当,也容易导致腹泻发生。
2.4 等渗脱水
失钠≈失水,腹泻 130~150 细胞外为主 (1)一般失水症状与体征(2)口渴,尿少,皮肤弹性差、重者休克。(3)尿比重正常。
3 感染性腹泻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如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使小肠绒毛细胞受损,小肠粘膜回收水、电解质能力下降引起腹泻;同时,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肠腔内的糖类消化不完全并被肠道内细菌分解,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加重腹泻。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4 非感染性腹泻
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腹泻相似的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 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偶有恶心或呕吐。一般无全身症状。一天大便可达十次左右,每次大便量少、呈黄色或黄绿色,粪质不多,水分略多时大便呈 “ 蛋花汤 ” 样。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和少量白细胞。
2、重型腹泻 多为肠道内感染所致。起病较急,除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较重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发热等明显的全身症状。
(1)胃肠道症状 食欲低下,常伴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样液体。腹泻频繁,每天十次至数十次。大便呈黄绿色水样、量多,可有少量粘液。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及少量白细胞。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
脱水:由于吐泻丢失体液和摄入量的不足,导致不同程度脱水(参阅第五章第三节)由于腹泻时水和电解质两者丧失的比例不同,从而引起体液渗透压的变化,即造成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临床上以等渗性脱水最常见。
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腹泻丢失大量碱性物质,摄入热量不足引起酮血症;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流缓慢,使组织灌注不良、缺氧和乳酸堆积;肾血流不足,尿少,酸性产物潴留等,因此,腹泻时,绝大多数患儿都存在代谢性酸中毒,脱水越重,酸中毒越重。
低血钾:由于腹泻、呕吐丢失大量钾及钾摄入不足,,中、重度脱水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缺钾。但在纠正脱水酸中毒前,由于血液浓缩、酸中毒时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及尿少致排钾量减少等原因,虽体内钾总量减少,但血钾多数正常。当输入不含钾的溶液时,随着血液被稀释、酸中毒被纠正和输入的葡萄糖合成糖原使钾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利尿后排钾增加以及大便继续失钾,血钾迅速下降。一般当血钾低于3.5mmol/L时,即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钾症状。
低钙、低镁、低磷血症: 腹泻较久、营养不良或有活动性询楼病的患儿,当脱水和酸中毒被纠正时,大多有钙、磷缺乏,少数可有镁缺乏。低血钙(低血镁)时表现为手足搐搐、惊厥;重症低血磷时出现嗜睡、精神错乱或昏迷,肌肉、心肌收缩无力等,应注意纠正。大多数小儿腹泻缺磷一般不严重,故不需要另外补充磷盐即可恢复。
3、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1)口服补液
(2)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频繁或腹胀的患儿。
第 1天补液:
①输液总量:一般轻度脱水约 90-120ml/kg,中度脱水约 120-150ml/kg,重度脱水约150-180ml/km.②溶液种类;根据脱水性质而定。等渗性脱水用1/2(2:3:1溶液)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4:3:2溶液)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1:2溶液)张含钠液。③输液速度:主要取决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遵循先快后慢原则[2]。
第2天及以后的补液:一般可改为口服补液,如腹泻未纠正仍需静脉补液者,依具体情况估算。一般生理需要量为每日 60~80ml/kg.
(3)纠正酸中毒:重度酸中毒或经补液后仍有酸中毒症状者,应补充碳酸氢钠或乳酸钠碱性溶液。
(4)纠正低钾血症:一般按每日 3~4mmol/kg(相当于氯化钾200~300mg/kg)补给,缺钾症状明显者可增至4~6mmol/kg,轻度脱水时可分次口服,中、重度脱水予静脉滴入。
(5)纠正低钙或低镁血症:静脉缓注10%葡萄糖酸钙或深部肌内注射25%硫酸镁。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严重者常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甚至死亡。本病是基层医院儿科门诊常见病、多见病,尤其以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本病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可呈流行性,但多数为散发。四季均可发病,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者多见于秋冬季节,大肠杆菌感染等引起者多以夏季多见。本病发病机制因病而异,分为分泌性、渗出性、渗透性和肠道功能异常等4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