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从归化异化理论分析李清照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作者:关尧 字数:5457  点击:

摘 要:归化异化理论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来的。归化异化理论是直译与意译的延伸,但不完全等同于前者。直译与意译是在语言层面的处理方式,而归化异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因素,将视野拓展到了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宋词因其独特的美成为中国文学中一朵奇葩,众艺术家为之倾倒。而其中,李清照词作属宋词的杰出代表。东西方对她的作品研究数年,但尚未形成系统。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学者开始从文化角度研究翻译。而文化负载词孕育了文学作品中的全部文化因素,而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如果不通晓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文化负载词的使用及内涵,就很难读懂李清照的词,翻译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李清照词的不同英译本,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双语研究,同时分析了影响译者选择不同策略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影响翻译效果的方式。

关键词:归化异化;李清照词;文化负载词

1 李清照词国内外研究

李清照词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文学研究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刘扬忠(2000)和施议对(1984)的观点,国内李清照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宋金元明:传统词学时期的李清照研究;二、清代到二十世纪初前三十年: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转型时期的李清照研究。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现代词学成熟时期的李清照研究;四、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词学发展先发展后受困时期的李清照研究;五、八十年代至今:词学多元化发展时期的李清照研究。(郦青,2005:12)而其作品的英文译本也是从八十年代以来开始流传。自1926年到2010年的八十余年间,李清照诗词的译本频频出现,西方学者也开始不断熟识这位伟大女词人。冰心对李清照词中的25首做了翻译并得到出版。这也是中国学者首次从事李清照词的翻译研究。随后,李清照词的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林语堂,翁显良,许渊冲,杨宪益等也开始对李的作品进行翻译。

李清照于五六十年代开始受到美国社会的关注。美国社会为打破英国传统的长期束缚和影响,不断吸收国外诗歌影响。因此,将目光转向中国诗歌。尤其是自旧金山文艺复兴开始,中国诗歌颇为西方学者关注。该运动的奠基人王红公翻译了李的诸多作品,并得到广泛流传。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他们转而向中国传统文学寻求能够满足内心需求的内容。(郦青,2005:21)此时出现的李清照词西方译者有伯奇(Cyril Birch),詹姆斯·克莱尔(James Cryer)等。

2 归化异化理论

德国翻译思想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在1813年的演讲中指出,只有两种翻译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Lefevere,1977:44)这一想法为后来韦努蒂发展归化异化理论奠定了基础。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在作品《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地使源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而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策略。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张万防,198:2014)归化异化理论是直译与意译的延伸,但突破了语言的局限性,立足于文化的语境下,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而在中国,归化与异化策略之争也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佛经的翻译时代,时称“质”译和“文”译。到了20-30年代左右,发展成了“直译”与“意译”,后期上升为归化与异化之争。

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或是异化尚无定论,二者并用互补,辩证统一,而对于两种策略的选择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也就是说,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包惠南在《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中提到:词汇空缺是指源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包惠南,2004:10)陈启民在《英语新闻中的文化负载词》一文中提到:There are many culture-loaded words in English news, such as idioms, allusion, slang, metaphor, euphemism, metonymy, and etc.(陈启民,2010:164)。比如:汉字成语“狐假虎威”在英文的表达是“donkey in a lion’s hide” “吹牛” 在英文中的表达是“to talk horse”等等。而这些词汇空缺正是由于中西方语言,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文化层面对翻译的影响而产生,成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也为翻译工作者带来了麻烦和困难。

4 李清照词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李清照词是中国诗歌的代表,其中也免不了许多文化因素的存在,因此在翻译过程当中,译者需要采用恰当的策略得到合理的译文,尽可能实现功能对等,尽量让译文读者同原文读者的反应相同。本文分别从植物,数字,专有名词,特殊表达,典故等方面,选取了许渊冲,王红公,翁显良等人的译本加以分析。

4.1 植物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如梦令》

许渊冲的译本:I 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screen. The same crab-apple tree, she says, “is seen”.

王红公的译本:I asked my maid as she rolled up the curtains, Are the begonias still the same?

本句中的“海棠”是指中国特有的蔷薇科植物。而在此词的选用上,王红公采用了归化策略下的替换方法,将海棠译成“秋海棠”,使得译者更容易理解。而许渊冲采用的则是异化策略下的直译方法,保留了原文“海棠”的文化形象,虽然对于读者而言稍显晦涩,但是却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4.2 数字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许渊冲的译本:The roc will soar up ninety thousand miles and nine.

翁显良的译本:Behold the rod riding the whirlwind, soaring high into the blue.

中国的古诗中常常用虚词,传达深意。该句中的“九万里”引自《庄子·逍遥游》。此处的数字也并非确数,单指“九万里”,而是采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表达高度极高,冲入云霄。此处,许渊冲将“九万里”直译出来,不仅忠实于原文,同时向读者传递了中国文化,但也对读者带来一定误导作用,让读者以为只是“九万里”的高度。而翁显良则采用了归化中的意译的翻译方法,翻译成了“high”,而前面的“soar”一词也有直冲云霄的动感,更加符合古诗中对于数字的使用了理解。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又使得古诗中所反映出的虚词使用,庄子引文等中国文化特色丧失。

4.3 专有名词

“东来不似蓬莱远”《蝶恋花》

许渊冲的译本:The fairy isles

王红公的译本:A far-off island in the Eastern Sea

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不用民族会运用不用的意向来表达相同的含义。在一种文化当中再寻常不过的意象,在其他文化中却可能并不存在。该句中的“蓬莱”就是如此。中国人对于“蓬莱”这个意象非常熟悉,它指的是中国先秦神话传说中东海外的仙岛。

4.4 特有表达方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徐忠杰的译本: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

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 bleak.

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 I can find

王红公的译本:Search. Search. Seek. Seek.

Cold. Cold. Clear. Clear.

Sorrow. Sorrow. Pain. Pain.

双声叠韵词是中国诗歌、散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在李清照词中地位尤其显著。李清照词的高度艺术性,令中外译者叹为观止。如,林语堂认为要在译文中表达原诗的境地很不容易。他在《论翻译》中说:“我译李易安的《声声慢》,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字,真费思量。须知全阙意思,就在‘梧桐更兼细雨’那种‘怎生得黑’的意境。这意境表达,真不容易。”(林语堂,1986:53)为了模仿十四叠字所营造的音响效果,不失掉叠词表达的韵味,王红公在译文中尽量选择一些带有“声音象征”的词以传达作者的愁苦。同时保留了叠词的表达方式,采用了异化策略下的直译方法,传播了中国文化并传递了原文含义。而徐忠杰的译文则主要侧重清晰传达文意,采用了归化的方法,使读者更明白诗歌的含义,但在文化保留层面稍有欠缺。

“点滴霖霆, 叶叶心心。”(《添字采桑子》)

许渊冲的译本:Drizzling now and again. /Drizzling now and again,

王红公的译本: Dien! Di! Dien! Di! Bitter cold, unceasing rain.

Drip! Drop! Drip! Drop! Bitter cold, unceasing rain.

如其中描写雨打芭蕉是“点滴霖霆”,“点滴”是双声字,“霖霆”是叠韵字,描写芭蕉的情态是“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叶叶心心同声,都富于音乐美。(俪青2005:80) 两位译者都为保留双声叠韵词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但是许渊冲则重复整个上下两节,但是叠词的痕迹已不太明显,主要在于传达句子含义。而王红公将上节翻译成“Dien!Di!”,下节的“Drip!Drop!”押头韵,采用了拟声词来传达了夜晚雨水滴答作响,如泣如诉之感,同时也保留了叠词的独特表达方式。

4.5 典故

“佳节又重阳。”(《醉花阴》)

许渊冲的译本:The Double Ninth comes now again

Annotation of the Double Ninth: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when the Chinese people used to climb up mountains and drink wine before the chrysanthemums, the poetess felt lonely, her soul consumed by the separation from her dear husband (Xu Yuanchong,2003: 445-447)

王红公的译本: Again it is the Ninth of the Ninth Month.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通常译为“Double Ninth Festival”,在这一天所有的家庭团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这里诗人以此意象来表达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王红公并没有把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介绍给读者额,而只是遵照一定韵律把节日的日期告知读者,实现了诗歌的韵律美,但是弱化了节日的意象。而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异化当中的直译法,为使读者理解该节日的含义,采用了加注注释的方法。不仅保留了中国文化,同时也让读者了解了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内涵。

5 结语

对《李清照词》中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得知,,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用的策略是不同的,而采用不同的策略传达的信息和意义也不甚相同。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只采用一种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单纯归化或者单纯异化的译文也并不存在。但是,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已成大势所趋。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异化的策略更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2):12-18.

[3]廖慧华、戈玲玲.从目的论角度对比分析《李清照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南华大学学报,2010(1):101-103.

[4]李莉.从文化等值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D].河北大学,2010.

[5]俪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6]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谢天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知识创新与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中介与理论视角下中式英语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分析
基于双因素理论自我提高工作满意度
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发、设计和应用实证研究
浅析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
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电视剧《欢乐颂》高收视率的原因
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探讨时政新闻中习语的翻译策略
双重代码理论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档案管理模式的理论探索
如何在教改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实践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的几点途径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高职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刍议
政治理论解读:社科学术期刊的当然使命与职责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万方网查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