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 石路 开石花
作者:林颖娴 字数:2047 点击:
【摘要】2022年新课标的修定,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深度和教学难度都做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贵州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石山石路开石花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内在机制和发展变化,认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意识。
【关键词】贵州;石漠化;立体农业
一、课程要求
在初中阶段,课程标准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源,简要分析某国家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本条课标的行动词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分析”,指向的是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学习要求是“简要分析”,即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认知特点出发,选取学生容易理解,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发展实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图文分析、概括归纳能力也相应加强。故本节课以贵州石漠化治理为教学设计的明线,以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为暗线,推动课堂教学。
三、教学目标
在课标和学情的基础上,由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贵州省的自然地理概况;2.了解贵州省的主要自然灾害及所引发的环境问题;3.认识贵州省在石漠化治理方面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图文资料,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中获得终身受益的地理思维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与开发是同学们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的一扇窗口,以小见大,培养学生对真实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初步展现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意识,具备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设计
(一)石头连山,很恼火:了解贵州的自然环境
1.课堂引入,创设情景:选取贵州深度贫困县坡老村在扶贫干部黄宗策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种植石斛,发展石斛产业,脱贫致富的真实案例。
2.提出问题:贵州贫穷的原因是什么?引出同学们对贵州自然环境的分析。
3.贵州省的自然环境分析:同学们结合地图和材料,对贵州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老师解答同学们的学习难点:喀斯特地貌,峰丛林立、地形崎岖,土壤贫瘠。
4.设计意图:通过脱贫攻坚战,引出贵州贫困,让同学们结合贵州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推进落实贵州自然环境的教学,并让同学们在扶贫攻坚战中感受祖国的伟大。
(二)石漠成因,明白了:探究坡老村石漠化严重的原因
1.探究分析:坡老村石漠化严重的原因
(1)情景介绍:坡老村位于云贵高原西南部,年平均气温16℃,降水量1250mm,但当地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严重,缺水缺土,严重限制农业的发展。
(2)探究分析:引导同学们将相关内容填入框图中的对应位置,构建石漠化成因的思维导图
2.提出问题
结合图例介绍坡老村石漠化的恶性循环,提问恶性循环主要问题出现在哪一环节?同学们发现坡老村石漠化恶性循环的主要成因在于不合理的农业开发。从而引发思考: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开发?
3.设计意图:通过构建石漠化成因的思维导图,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道地理问题产生是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坡老村石漠化的成因和恶性循环,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尊重自然的重要性。
(三)石头开花,很好了:坡老村治理与开发——立体农业的发展
1.探究石漠化的治理
(1)探究分析:同学们结合材料,绘制“坡老村山地立体农业”示意图。
2.拓展提升:习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坡老村可采取什么措施发展石斛产业,提高经济收益呢?
3.设计意图:坡老村石漠化治理这一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从贵州的区域认知出发,发展坡老村石漠化严重,限制发展的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坡老村的自然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内在机制和发展变化,认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
总结贵州环境治理与开发的过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因地制宜进行环境治理与资源开发,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五、总结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能立足学生知识,通过情境教学、由浅入深地创设问题,帮助学生在知识上感性认识区域的环境与治理与开发。在能力提升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图文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突破了学生的思维难点。在情感态度和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上,使学生透过贵州的环境治理与开发,知微见著,在区域认知中发现问题,治理开发,发展综合思维,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