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在我眼中,你是这样的鲁迅

作者:徐满丽 字数:3008  点击:

[摘要]当代作家余华曾在一个访谈中说,中国人现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好像大家都不太关心别人了。有个网友说,余华是一个既客观又冷漠又热情的观察者,我深以为然。和余华不同的是,鲁迅是一个既客观冷峻又无比清醒且内心柔软的观察者和审视者。他总是让自己深入其中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去体察社会底层人们生活的艰辛,也体悟这世间人性与灵魂的缺失,并把他所见闻的人间百态,试图通过或诙谐或讽刺或深刻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们有所醒悟。

[关键词]童真;柔软;大爱;鲁迅

前  言

我以前一直不大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不太爱读鲁迅的作品,直到看完《朝花夕拾》,才大概明白其中可能的某些缘由。比如有些内容是跟当时的时政有关,但是鲁迅用了一些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看明白的语言,借双引号引出来。读者若是想理解文章内容,就必须对那些当时的时代用语加以了解。若是有注释的版本还好,可以直接查阅,如果看的是没有注释的版本,我想大多数人都是不会另外花时间去查找的,而是会跳过那些时代用语直接看后面的内容。这样一来,显然会影响读者对文本内容和鲁迅创作意图的解读。

另外,鲁迅的文章对当代很多人来说,可能显得较为深奥。因为他的作品跟现在的文学作品在语言上还是有些差异,习惯了快餐文化的人们也已经没有那个耐心去慢慢品读鲁迅的作品,只有极少数特别喜欢鲁迅文章的人才会如饥似渴地欣赏鲁迅,并和他人分享品读鲁迅文章的心得或感悟。抓着暑假的尾巴,我再次翻开以前读过的《朝花夕拾》,却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一、这是一个充满童真的鲁迅

在我眼中,这是一个充满童真的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给我们展示了他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亲身经历,那些故事也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文中的那些好玩的昆虫、好吃的瓜果都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我吃过的紫红色的桑椹,我听过的蝉鸣,我见过的采花粉的黄蜂,我听过的蟋蟀的叫声,我见过的蜈蚣,我曾经玩过的斑蝥,我吃过的覆盆子,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挖过的番薯……那些记忆似乎一直都留存在我的脑海里,从来没有消失过。再读这篇文章,才突然让我明白为什么孩童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不一样,他们看到的世界不一样,所以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也是看了这篇文章我才明白,为什么大多数的孩子们都不爱读书。

鲁迅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疑问。“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对啊,在孩子看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舌头去品尝酸甜苦辣、用自己的鼻子去嗅那万物气味、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真善美、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人间百态……那才是最开心的事情,整天坐在教室里读书、听老师上课,远远没有外面的世界精彩。

在那个年龄段的孩童,心灵是无比纯粹的,就像刚剥了壳的鸡蛋一样,还没有被世俗的铜臭所沾染,还不太懂得什么是吉凶利弊,对是非善恶也没有太明确的概念,他们只是在尽情地跟着自己的心走。故而现在已经身为人师的我似乎有点明白,为什么不管我怎么跟孩子们讲道理他们就是听不进去,就算听进去了也做不到我说的那样。“说到做到”和“今日事今日毕”这些行为在他们听来很是容易,但做起来却像天边的月亮那般难以触摸。

还记得《五猖会》里,鲁迅对难逢的盛大庙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就在大家都准备好出门看戏时,父亲却让鲁迅背诵一字也不懂的《鉴略》,并要他把《鉴略》背熟,否则就不允许他去看五猖庙会。一盆冷水把鲁迅的兴致全浇灭了,待他读熟并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才和伙伴们去看戏。虽然最后大家都高高兴兴陪他看了戏,但他对五猖会却远没有一开始的兴致了。

在文章结尾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他父亲要在他想去看戏的时候让他背诵《鉴略》。从我的生活经验和体悟来看,也许那不过是鲁迅他父亲一时兴起的决定,但是这个决定,却让年幼、甚至成年的鲁迅久久不能释怀。所以,这似乎也给了教育者们深刻的警醒:永远不要用孩子厌恶的事物去浇灭他们对这个世间的好奇和憧憬。

二、这是一个内心柔软的鲁迅

在我眼中,这是一个内心柔软的鲁迅。从《狗猫鼠》里,我看到了鲁迅对隐鼠的喜爱。都说喜欢动物的人,大概心地善良。我深以为然。鲁迅不仅心地善良,还特别柔软、温暖,时时处处都透露着对他人的关怀。

在《范爱农》这篇文章里,他讲了他一个被很多人讨厌的朋友——范爱农。虽然一开始他们的相识不甚愉快,但是并没有影响误会解除后鲁迅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他们经常互通信件、沟通感想,得知范爱农生活过得不好时,还想着帮他找事做,虽然最终都没能帮他找到工作。当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鲁迅仍在怀疑他会不会是因为生活所迫去自杀。

由此我似乎能够想见,当鲁迅听到当他在北京和范爱农通信的那段日子里范爱农常说的“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这句话时,内心是何等的难过与悲痛。鲁迅正是在他看似冷静的文字里,用他那颗柔软的心感受着朋友对生活的绝望和对自己的期望,似乎还夹杂着些对朋友心有余而力不足和爱莫能助的无奈和愧疚。只有内心柔软的人,才会对一个为众人所讨厌的朋友产生如此情感。

三、这是一个心怀大爱的鲁迅

在我眼中,这是一个心怀大爱的鲁迅。我想,就算大家看过《藤野先生》,估计也还是对日本人喜欢不起来,因为日本人曾经在我们中华大地上犯下滔天罪行,对中国同胞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害。然而,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日本人,那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希望新医学能传播到中国拯救万民的仁医。

当年,鲁迅是带着学成归来、拯救人民于水火的责任和使命前往日本学医的。但是到了日本,他却常常感到无奈,因为他不仅遭受到许多来自日本民众诸多形式的歧视,还看到了拿着国家公费学习却公然恬不知耻学日本人享受生活的清国留学生。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特别是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让他觉得学医并不能拯救中国民众麻不不仁的灵魂。这两件事也成了鲁迅选择弃医从文的主要原因。

许寿裳先生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也谈过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他对这三大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后来之所以毅然决然放弃学医而从事文艺运动,其目标之一,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他知道即使不能骤然得到全部解决,也求于逐渐解决上有所贡献。因之,办杂志、译小说,主旨重在此;后半生的创作数百万言,主旨也重在此。”

由此可见,鲁迅之志并不在拯救那具数十年终将腐朽的身体,而在于唤醒人们早已麻木的、被禁锢的善良人性。他心怀大爱,就像藤野先生希望新医学得以传播、拯救更多生命那样,他一心想着拯救中国民众那岌岌可危且濒临堕落的灵魂。这份大爱,隐隐约约地藏在他的行动里,藏在他的文章里,也藏在他的心里。

结  语

是的,在我眼中,他就是这样的鲁迅。虽然他早已逝去八十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却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文学斗士们。大家沿着他走过的路,深入细致地观察着这个世界,表达着对复杂人性、对人生价值、对存在意义等课题最深刻的省思与拷问。他身上的那些对除自己以外他人生活的省察与关怀,对人性深刻的审视与剖析,对人类苦难的悲悯与同情,每一样都彰显着可贵的人性之光。特别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显得尤其耀眼。


这样的山 这样的水
素质教育,为何这样步履艰难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