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提高初中历史问学课堂学生参与度的途径

作者:林雪娜 字数:2752  点击:

[摘要]结合本土历史,从这三方面进行探讨:课前疑思,课前生问,学科融合;课堂询思,课中互问,转变教师角色;课尾深思,课尾探问。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参与度,让历史课堂更加有趣和精彩。

[关键词]历史;问学课堂;质疑;参与度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们或都存在这样的困惑: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准备的教学活动,但在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到头来还是自己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课堂的活力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已成为历史课堂沉闷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精神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个有效途径。下面我结合我校开展的“问学课堂”以及自己这些年的教学体会,例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一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法。

一、课前疑思,课前生问,学科融合

首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上课前我会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的任务,让学生提出初读课文时不懂的相关问题,记录下来并尝试自己解决。例如在讲授《土地改革》时,学生先通过预习课文,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在预习完课文后,很多学生都提出相似的疑问,如:1.土地改革中,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为农民?2.为什么要保留富农经济?像这类问题,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解疑论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初就实现“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的目的。如果学生有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与同桌或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再由教师启发和点拨。

其次在课堂上善于引入名人故事和其他学科内容启发思考。教师适时地讲一些名人故事,会使历史课堂更加饱满富有生趣,会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历史的意识。例如讲到宋词的代表人物时,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引入语文的知识点,如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欧阳修、南唐后主李煜等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范仲淹、岳飞,对以上人物背景进行简单的讲述和引入这些词人的经典作品,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引进历史课堂,即打通了学科界限,贯通学科知识,使单调的单科学习富有生命力和新鲜感。另外,教师的博学也能吸引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关注。

二、课堂询思,课中互问,转变教师角色

随着对历史事件的深入解读,学生会遇到更多、更棘手的问题。例如在讲到《五四运动》时,学生学习掌握了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口号和过程后,纷纷提出这些问题:为什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会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假如没有这件事五四运动还会爆发吗?当时我觉得这问题提得太好了,真的是问到了点上。一来学生还没学习世界历史,本身对一战和战后巴黎和会的内容不好理解;二来这是一个让学生探索历史事件爆发根本原因的机会,所以这时我要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思考,思考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参会本应该得到什么?最后得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去思考该历史事件发生时中国所处的背景。在我正确方向的引导下,让学生对此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在这过程中,我们老师千万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见解,应该找出学生见解中的闪光点,肯定正确性、合理性、可行性的疑问和见解,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机会和动力。而且为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发挥互问精神,我在《五四运动》这课中还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像之前签不平等条约那样签了《凡尔赛条约》,接下来的中国乃至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景象?学生一下子兴趣就来了,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踊跃说出自己的设想。在学生对此设想中的中国憧憬时,我话锋一转,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五四运动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以及对今天中国的影响。因为有了问题的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他们大多数都能轻而易举地回答了出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效。这种做法立足于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激发他们自己的思考和质疑的能力培养。

一节高效的历史课堂是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历史的教学活动中来,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去学习历史,要达到这种效果,肯定离不开老师精心设计的创新实践活动。例如在讲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时,传统教学中的处理基本上是依照教科书或主观启发,相对空洞、生硬、贫乏。而我是这样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先用图片和短视频播放“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灵活地利用预先准备的同规格的橡皮、便条纸和墨水,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在橡皮上刻自己的名字,然后小组之间排版、印刷,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走近历史,认识历史。这种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发现问题,在体验中生成认知,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活跃了课堂。

三、课尾深思,课尾探问,结合本土历史

一节历史课共40分钟,40分钟里教师主要讲授本课的主干知识,呈现给学生的都是精简知识,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涵养与历史素养这一方面是不够的。我们借助课尾探问环节,以“问”结束本课,从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例如讲到《文化大革命》一课中,在课尾部分,我让学生小结和反思本节课不理解不清晰的地方,很多学生都是从课文的框架来小结、评论,缺乏创新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主动给出探究反思的问题:10年的文革,中国的科技停滞不前了吗?文艺萧条了吗?人才断代了吗?调动学生的兴趣,并留下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图书馆或周末回家借用史书或网络探索此类问题。在此环节让学生大胆质疑,刚开始学生小结得可能比较简单,甚至提不出什么深度的问题,只要我们耐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之中去,引发学生反思,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出独有新意的见解。

同时可让学生围绕阳江本土历史,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讲到“经济重心南移”中宋朝制瓷业兴旺、造船业发达、海外贸易繁华,如果按传统方法讲授,学生会觉得乏味,也理解不深。我对本课的设计有两种:第一种,课初播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介绍视频,用身边的历史和本课历史巧妙地联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第二种,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建议家长择周末假期时间带孩子亲自到馆参观,让遥远的历史变得直观与现实。这样选择学生身边的历史,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那么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结  语

以上是我从“课前疑思,课前生问,学科融合;课堂询思,课中互问,转变教师角色;课尾深思,课尾探问,结合本土历史”三方面来阐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一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法。只有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参与度,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2006(09).


浅议提高高校图书馆员素质的途径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浅谈历史文化人文意识在日语人才培养中的塑造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水平的综合方法初探
网络化背景下提高电力企业文书档案管理的具体策略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维模式探索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跨文化英语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影响
试论提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反历史书写的《战友重逢》
严格公文管理?提高使用成效
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提高实效性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