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堂改革下语文教学的示范性研究
作者:赵乾勇 字数:2028 点击:
摘要: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老师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却往往走向了极端和负面,语文教师的示范性被人为地弱化和降低了。这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态度的正确培养起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新课堂改革;教师主导性;语文示范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117-01
现在,新课堂改革在全国的中小学轰轰烈烈的展开,其主题思想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性作用,其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便于生生互动,便于老师分别指导,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变为“主导课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出发点与价值取向是很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出现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进行广泛应用。但是却出现了片面化的苗头,教师的示范性被人为地弱化和降低了。这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的正确培养起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还未真正定型,需要精心指导,盲目的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无节制的“自主学习”,弱化学生的基础学习,给日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造成不良影响。
在小学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外乎“听、说、读、写”四个维度。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来说“听”,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听”的都是教师的“真人表演版”,对于课文的朗读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与体会。但是,现在部分语文教师为了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学生主导性”,往往以电子示范朗读作为朗读标准。这样做虽然有利于学生的规范发音,但是弱化了课堂教学的示范线。教师往往不会针对学生的课文朗读进行“因材施教”性的指导,而是只会将一些整体性的总结介绍给学生。
在我看来,单纯的、机械的示范朗读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喜欢感受教师朗读时的情感,超过重视教师朗读中的瑕疵,经过听“读”,他们会充分感觉出自己老师的可敬与可亲;第二,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中完整的艺术形象。更加凸显自己心中的“哈姆莱特”第三,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具有鲜明的直观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为教师在朗读语言上的把握是很有“榜样性”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也受到过专门性训练,比如,朗读时较注意朗读语言的音高、语速、语调等。教师经常性朗读,学生经常性地感知,经常性地摹仿,这比起教师反复地强调学生要有感情地读或学生之间无规则的“互助朗读”,要感性得多,生动得多。
语文教师“说”的体现了语文课堂的“个性”。语文教师在口头表达上比较注意遣词造句合乎语法,说明事理清楚明白,有意识地为学生做示范。特别是从低学段开始就注意示范完整地说一句话。由于受区域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农村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遍较差。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把话说完整,不知道如何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示范。比如,让学生回答“为什么”的提问,我会说:“因为……所以……请你像老师这样来回答。”或者让学生表达学习体会时,我会说:“我学到了……请你像老师这样说”。类似的词组很多,像“我发现……;我开始在想……;我惊讶的是……;我推断……;我不能同意……;我现在认识到……;我想总有一天……;关于……我想找到更多的……”等等。在教师多次示范以后,学生积累得多了,运用得熟练了,口语表达就比较规范了。
教师的行为规范不仅仅表现在课堂教学的“说”和“做”的方面,对于自己的行为细节也应当有所约束。如“读”的方面,普通话语句的流畅性,文字发音的准确性,乃至于读书姿势的规范性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只有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语言行为和外在表现形式,才能将教师行为的示范性放在平常,真正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现在的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往往疏忽了自己“写”的示范作用。无论是在习作指导还是习作讲评上往往都是选取其他的阅读性的材料,并没有真正地将自己的习作成果拿出来,展示给学生。虽然也有所谓的教师“下水文”的存在,但是却将它作为一个平时练笔的机会,忽视了它在习作教学中的引导与示范作用。语文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与课堂训练时不应藏私,真正的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学生,以自己为例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不仅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而且在无形之中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师生关系的融洽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不应当自甘于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陪衬,弱化自己的教育作用。而是应当有所思考与作为,是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引导学生更有效率、更加准确的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规范性。